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文章就河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河湟传统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对教育所持的负面心态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发展河湟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河湟地区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依相靠、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在汉藏、回藏两大族群关系之下因利互补、和谐共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和睦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3.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河湟地区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依相靠、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在汉藏、回藏两大族群关系之下因利互补、和谐共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和睦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凉为秃发鲜卑所建立的政权,其统治以乐都(今青海乐都)为中心,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区,全盛时期曾统治了包括今青海东部、甘肃中部等地区。建于公元397年,灭于414年,立国18年,但是秃发鲜卑在此繁衍生活了近两个世纪之久。在这期间,南凉虽以武功为主,四面扩充疆土,但是在东晋十六国这个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南凉为了让自己能在河湟地区争霸处于优势地位,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对河湟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河湟地区自汉代正式纳入中央统治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它的开发。历史发展到宋代,虽然赵宋王朝边界面临的威胁比较多。但对西北的河湟之地仍进行了开发.从而使这一地区的社会呈现出诸多特点。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有宋一代河湟地区历史特点,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宋代河湟地区历史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青海河湟地区人口在汉宋间长期徘徊在10—50万人之间,元明及前清时期则突破50万,逐渐接近百万。这一发展过程与这一地区经济扩展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但清代中后期,人口减耗十分惊人,这主要是一系列战乱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青海河湟地区,文献记载和现存着一定数量的明清时期的祠庙戏楼,但没有受到戏剧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和文物(现存戏楼)相印证的方法,阐述了青海河湟地区古祠庙戏楼的特点。祠庙中酬神演戏是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内容。祠庙演戏是青海河湟地区戏曲演出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青海河湟地区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耕地、人口、物种及粮仓建置等方面,这些不仅得益于河湟地区相对有利的自然优势,还与政府的扶持、民族贸易等有相当大的关系。河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促成了经济多元化结构。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大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一流域的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各族群众相互依存、互补共生、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本文以河湟地区“家西番”藏族和“卡力岗”回族的文化现象为例,分析该地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涵化的现实方式,了解不同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如何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使自己的文化长期稳态延续。同时,也尝试着解读青海河湟地区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内在机制,为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提供了实际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0.
青海河湟地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青海河湟地区的城镇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与城镇化水平进程相关的社会经济要素与现行的人口城镇化指标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城镇化进程的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湟地区城镇化水平作出总体排序及发展类型划分,为该地区城镇化进程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堂屋布局、居室布局和房屋装饰三个方面对河湟地区民众的房屋布局惯制进行了民族志式的深描。认为这一地区的庄廓民居在细微之处保持了一定的民族特色,但在住房安排和房屋内部空间等方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由此体现出河湟多民族共有的审美观念和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后,河湟地区为吐蕃所侵占,直至唐宣宗朝才收复。百年沦陷期间,唐朝历代君臣并未放弃收复失地的努力。只是限于国力未能如愿。唐宣宗朝张议潮沙州起义成功,并相继收复河湟其他数州,标志着河湟故地正式回归唐朝版图。  相似文献   

13.
大力推动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对于河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在系统梳理河湟地区民间射箭特征的基础上,对河湟地区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海河湟地区宜农宜牧的特殊自然环境,草原游牧经济和内地农业经济相结合的区位特点,使这里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兴办屯垦、移民实边以捍边陲之地.清政府在河湟地区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起到了安定社会秩序,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河湟地区是既适宜农耕又适宜畜牧业生产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在河湟开发的历史过程中,明代是该地区城镇体系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明朝总结汉唐以来历代经营河湟地区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政策,在实际推行中也颇有建树。有明一代的有效开发,奠定了迄今河湟地区城镇体系的大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6.
居住在河湟地区的藏族是以农业为主,号称安多的藏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富有"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而这里的传统文化也兼具游牧部落和临近汉族的影响。本文讨论的范围是其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部分,而有关建筑、服饰、语言和文化等则不包括在内。作为一种民族的凝聚力,传统文化的现代研究应该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湟穆斯林自形成至今已有好几个世纪,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教育的发展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各种影响,在适应现代学校教育上表现出了许多的不适应。本文通过对河湟穆斯林四个民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变河湟穆斯林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河湟地区汉儒文化研究状况,较详细地介绍了关于明清时期河湟地区汉儒文化研究的论文和书籍。着重指出明清时期河湟地区汉儒文化的资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汉儒文化的某方面进行研究的资料;另一种是一些著作中涉及到汉儒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19.
河湟地区的歇后语主要有喻意、谐音和故事等三种类型,其歇后语中也存留着大量的河湟方言,使得这一地区的歇后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期,河西地区佛教尤其流行。受益于青海道取代河西道成为联系东西方的交通孔道的交通优势,河湟地区成为东西方僧侣往来的必经之处,而地区统治者对佛教的笃信,使得佛教在河湟地区大行其道,形成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