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产业化进程引发了广播人对听众商业价值的重新思考,提出了“听众变用户”的思维亮点。本文从听众商业价值的新认知、广播传播方式的新判读、广播经营的新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广播在听众变用户的实现过程中与广播原有模式碰撞与融合作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广播广告似乎已经走入了困境。就连广播人自己也认为广播是一种夕阳媒体。有些广告公司在为客户制定媒体计划时,也很少把广播包括在内,似乎广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媒体。那么,广播广告是不是真的到了穷途末路呢?如果我们把广播的广告时段看成商品,分析听众喜欢广播和广告主选择广播的理由,就会发现:广播还是拥有众多的听众。因为,站在听众的角度,广播有众多富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几乎每一个电台都有听众喜爱的名牌主持人,这是一个电台宝贵的资源之一;广播由于携带方便,“可以边听边干别的”;听众还可以利用电话或传真等和电台交流…  相似文献   

3.
姚加炎  李康 《视听界》2004,(6):76-77
优秀广播剧都有一个共同标准,即,戏剧化与广播化的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三贴近与美誉度的统一。它能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塑造人,使听众的想象力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由江苏电台制作的广播连续剧《状元办厂》荣获2003年度“中国广播剧奖”二等奖、最佳编剧奖。此剧在立意与写作中的追求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4.
广播是一种将文字或图片转换成声音后传达给听众的传播手段,所以声音是广播的传播媒介,而听众是决定广播兴衰的消费者.由此可见,广播编辑重视听众的意愿,了解并尊重听众的心理,特别是在现今许多新的传播手段不断出现的新环境下,广播编辑心理是否吻合听众心理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广播的受众面广,既有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下至五六岁的孩童;既有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广播编辑心理要吻合听众心理并不容易.广播编辑要从听众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内心贴近听众的内心.本文将对听众心理的两大类别以及广播编辑如何提高自身心理与听众心理的吻合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认识听众、重视听众,研究听众,是我们每个广播人的基本职责,在大众传媒多样化和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个问题尤其显得重要,本文围绕这一问题,集中分析和探讨了听众在广播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播现场直播节目在新闻发生现场和听众互动,这种模式为听众所喜爱。但是,这一互动环节在研究中往往被等同于和非现场的听众进行互动,因而被忽略。其实,广播现场直播中的现场互动是广播和听众的重要黏合剂,是体现直播现场感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传播效果的利器。用好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现场互动环节,可以从少数人入手影响大多数,精心设计可以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广播现场直播节目中现场互动的发生条件、影响原理和方式、节目中的权重比例以及如何设计、策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磊 《中国广播》2011,(9):54-56
广播现场直播节目在新闻发生现场和听众互动,这种模式为听众所喜爱。但是,这一互动环节在研究中往往被等同于和非现场的听众进行互动,因而被忽略。其实,广播现场直播中的现场互动是广播和听众的重要黏合剂,是体现直播现场感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传播效果的利器。用好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现场互动环节,可以从少数人入手影响大多数,精心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广播现场直播节目中现场互动的发生条件、影响原理和方式、节目中的权重比例以及如何设计、策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1982年下半年,由人民日报等五家新闻单位对北京地区读者抽样调查中,其中有两项数据引人注目,令人深思。在2423位样本人员中: 广播听众占97%,为2328人; 电视观众占92%,为2238人, 报纸读者占81%,为1967人。结论是广播听众的人数大大超过报纸,占首  相似文献   

9.
“没有无奈的广播,只有把广播办得令人无奈的广播人。“综合而言,中国广播的面貌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属于“优等生“的广播群体仍然偏小、偏少。2008年,对广播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广播显示了在独特历史境遇面前的特殊地位和新闻担当,涌现了不少新的亮点。四点概况1.广播收听2008年,中国广播更加注重听众需求,纷纷引进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听众收听需求调查、听众满意度调查等服务;建立节目研发机制,一些省级电视台及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广播电  相似文献   

10.
黄旭曦 《视听界》2006,(1):171-172
“以人为本,与您同在”体现了未来广电经营的核心理念。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就广播发展而言,“以人为本,与您同在”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性的观念转变。近20年来的广播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对人的升华的过程。广播越向前发展,对于人的重视程度越高,广播媒体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对听众的竞争。回眸广播一路前行的历史,20年前,广播听众是被教育、被感化的对象,广播节目向他们传授知识、传递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广告、市场的观念被引入传媒,在资本的原始阶段,广播首先把眼光盯向产业和客户,听众被作为是接受企业和产品推销的对象,久而久之,听众有…  相似文献   

11.
郝锁庄  安建民 《中国广播》2005,(9):77-77,71
廊坊电台在改革创新中创立了一个广播与听众沟通的新模式,这就是“听众俱乐部”。这一新事物的产生,来自现念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广播的消费者是听众,广播媒体的一切改革和创新都毫无例外地要以构成广播市场主体的广播受众的需求为基点。把握了听众的需求,无疑是掌握了通向广播市场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黄进 《声屏世界》2017,(2):53-54
广播要想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取得突破,就要采写"有趣"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新颖性贴近听众;采写"有料"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接近性吸引听众;采写"有胆"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重要性打动听众;采写"有用"的新闻,以广播新闻的服务性黏住听众.  相似文献   

13.
广播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要生存、求发展,是一刻也不能脱离开听众的。如果轻视了听众得不到听众的关心和支持,广播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近几年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决策者和编采播人员都时刻把听众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广开渠道征求听众意见;千方百计让听众评说;想方设法引导听众参与;竭尽全力为听众排忧解难。 正由于如此,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才能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使一直处于低谷的广播,近几年来却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生动活泼局面,全台的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姚加炎  李康 《视听界》2006,(2):95-96
音乐、音响、语言、意境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凭借想象力的能量,扩展抒情与叙事的宏大空间,延伸其无止境的审美内涵。《谁都可以说江南》(江苏电台,获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大奖)凭广播“说”的特长充分展示了广播综艺节目的贴近性与美誉度的结合。《谁都可以说江南》没有在先贤的华章中流连忘返,不是牧歌式的一咏三叹,而是在贴近生活与贴近听众上下足功夫,试图让听众在诗意江南的原本印象中“听”出烟火气。广播是和大众贴得最近的媒体,最食人间烟火。烟火气,有时候就是广播的生命力。如何使广播文艺节目不是贵族式的独立寒秋,不是雪峰式的…  相似文献   

15.
社区广播不仅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更能为广播媒体在城区培养更多的听众群。社区广播具有服务范围明确、易于细分听众群体、易于吸引听众参与等优势,城市电台发展社区广播,其可以利用和发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北京电台积极探索社区广播发展路径,在栏目设置、节目编排、品牌推广等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社区广播对城市电台发展的重大意义,实施社区广播的发展战略,是城市广播人目前和将来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态度”的概念要对听众进行研究,总得研究听众对广播的态度。这是总的概念。这一概念包含许多成分。它可以端正人们对广播听众的认识。它不但便于进行理论分析,而且便于把得到的情况用于广播新闻事业的实践。我们既可以把这种态度理解为听众“对于”广播的态度,又可以理解为听众与广播“之间的”关系。这里指的是:听众的结构;听众对广播的需求和对广播的兴趣;关于广播价值的概念;要求,期望,需  相似文献   

17.
广播活动对广播发展起到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丰富了广播的形态;二是丰富了与听众沟通情感的方式;三是拓展了广播的发展空间。不论哪一种形态的广播活动,终极目的都指向扩大广播的媒体影响力,占据更多的目标听众。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前,广播是综合台的天下,频率的数量少,节目内容以新闻、文艺为主,广播是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听众习惯了字正腔圆的广播播音.但就像1981年美国第一部音乐电视的名字:"电视杀死广播明星",在电视的冲击下,广播的听众锐减,综合台已经难以满足听众变化的需求,广播发展面临着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广播人开始探索生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音响作为广播的主要表现手段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它能够使听众发挥自身的视觉想象力,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亲切感,可谓是广播节目中的点睛之笔。这就要求记者在录音报道中正确选用录音场面,以帮助录音报道充分表达出它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0.
翻开报纸,一目了然;打开广播,一听即晓,这是读者和听众对报纸和广播的不同要求。广播靠通俗明了、朴素大方的群众语言同听众交流思想和情感,力求以情带声,先声夺人,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目的。如何搞好带音响的报道呢?我们的粗浅体会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