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基于因子分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区域创新能力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构建了一套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30个省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希望以此作为深入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质、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构建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运用模型对陕西省三大区域的10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做了定量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5.
通过界定都市圈创新能力的定义,从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创新资源与产出、邮电通信与网络规模等四个方面构建描述指标体系.以上海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上海都市圈创新能力,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对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城市差别、上海都市圈创新能力以近似圈层结构分布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应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有关数据和成果,对全国31个省域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排序和评价。结论显示,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比加权评价的方法更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有关数据和成果,对全国31个省域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排序和评价。结论显示,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比加权评价的方法更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代表了该区域竞争力和社会活力的强弱,同时也决定了其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以珠江三角洲区域为例,应用min-max标准化分析方法,评价了2010-2015年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发现,珠三角的区域创新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还存在城市间创新能力不平衡、教育科技支出少、知识未能有效转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取决于区域的竞争力,而区域人才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尺度。文章在分析区域人才创新能力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3个模块、16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同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0个地区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定性比较。 相似文献
10.
从区域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水平等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而,在分析分布密度(SPREAD)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高度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等、小样本适应性、训练速度快、模糊处理等特点,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12.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产业知识多样性(Industrial Knowledge Diversity)概念及其测度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知识多样性指标与其GDP数据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利用产业知识多样性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思路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剖析河南省在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着力补足创新短板,聚焦创新资源,形成良好创新环境,引导产学研合作,统筹推进创新生态建设,借助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打造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构建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评价2000-2013年广东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发现,广东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稳步上升趋势,但科技成果的产出率欠佳、知识交流不充分、劳动者素质提升较慢、产品国际竞争力不高、环境效益有待提高等具体问题不容忽视。为提高广东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构筑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高校科技创新系统运作过程的角度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14个省市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