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完整产业链条的搭建,同时需要较高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园区作为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普遍弊端,旨在建立适用于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基于高新区产城融合的互动机制与影响因素,结合城市子系统理论,引入产城融合分离系数,以56家国家级高新区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建立了高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并用熵值法为各类评价指标赋权重,最终取得各高新区的综合得分和排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国家高新区存在城镇化滞后,城市功能缺位,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城融合已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产城融合,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一方面发展相关产业,另一方面注重功能区的建设,坚持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打造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剖析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发展所取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对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之路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手段,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离不开产城融合的实现。常州在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产业新区生活配套质量低、老城区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市民化落后于产业化、部分农村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老城区产业升级、外来人口真正实现当地化、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广东专业镇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阶段。通过系统分析、梳理和总结文献资料,对广东不同类型专业镇产城融合的发展现状、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快广东专业镇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别数量扩张的传统城镇化,中国城镇化已然转向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形态,探究其持续性发展对当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于以往文献对特色小镇持续性发展基于定性方法的研究,采用产城融合水平测度特色小镇持续性发展,并从新型城镇化人本导向的角度考察中国特色小镇持续性发展.以2016-2017年国家公布的两批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测度2014-2016三年间全国两批及三大城市群的特色小镇产城融合水平.研究发现:整体上特色小镇产城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区域分布差异存在;时间维度上,全国特色小镇产城融合水平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产城融合类型看,全国特色小镇产城融合发展的水平还不高,尽管长三角城市群的产城融合水平已经步入中度协调时期,从全国看,我国特色小镇产城发展仍处于低度协调发展阶段,特色小镇持续性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产城融合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空间的重构,形成良性的产业集聚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江门市为例,探讨产城融合中心示范区发展优势及路径.  相似文献   

7.
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城融合基本概念、难点挑战和认识误区出发,进一步深化了产城融合发展的认识基点和本质特征,系统化阐释了产城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体系,提出产城融合要注重城市规模、空间尺度、适宜产业、动态演进、以人为本等问题,防止概念误解和错用。以目标为导向,提出了产城融合发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和因时而异的基本原则,并从科学规划、产业升级、设施完善、环境提升、特色塑造等方面提出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产城融合"战略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为视角,以江苏省吴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吴中高新区")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破解城市发展路径的实践为例,论证了"产城融合"发展是苏州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必然选择,剖析了吴中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成效,提出了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其他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手工搜集各地级市每年的专利授权数衡量区域创新质量,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原理计算产城融合度,实证分析了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城融合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但其创新效应会随产城融合度和创新水平的提高而呈显著边际递减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产城融合的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和“路径”两方面的异质性:产城融合能够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城市的创新水平,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相较于“先产后城”的城镇化路径,“先城后产”路径下的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最后,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间机制发现,产城融合能从“人本导向”、“产业变迁”及“功能匹配”三条路径影响区域创新水平。本文对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创新发展,是地方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保障。基于"金科产城"融合的视角,结合肇庆国家高新区发展现实情况及困境,提出了"三链两化一体"的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及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受城镇化和后工业化双重影响,工业用地和城镇用地逐步走向融合,导致产城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确保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和有效供给,推动产城安全融合,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的瓶颈。作为京津冀一体化重点战略区域,京津廊道内工业用地的合理布局和有效供给已成为促进区域产业有序承接和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和有效供给为出发点,提出"红线控制初筛-单因素评价-空间综合评价"的空间安全诊断思路,构建了工业用地空间安全诊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和层次模糊物元模型等方法,对北辰区进行工业用地空间安全评价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15年北辰区现状工业用地中有59.72%处于一般安全等级,11.59%处于高度安全区,低度安全区与不安全区比重达到28.69%。就单个指标看,风向干扰区、交通便捷度等区位安全条件和工业集聚度、高新科技辐射度等生产安全条件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在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基础上,结合工业用地合理规模和产业特色进行工业用地内部集约和空间布局优化,提出严格生态用地管控制度、工业园区向高安全区集聚以及明确产业类型的安全布局趋势等建议,以推动工业用地与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产城融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了贵州省加快发展的步伐。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的全面启动,全省产业园区建设步入加速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产城融合成为当下热议话题之一,如何在产业园区规划中利用规划手法解决产城融合中产、城、人之间的供需均衡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盘南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手法的研究为中心,通过对该规划布局的分析,归纳出几点规划手法,以期对产城融合导向下产业园区规划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1+X证书制度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系列重要途径和措施陆续出台,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地位空前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各高职院校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探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践中依然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多方主体与育人模式冲突、制度保障与评价体系偏离等问题,针对问题结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具体产教融合实践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推动我国产教融合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了四川省1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覆盖产业、城市和人3个方面的内容,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来研究产城融合度,为城市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辉 《科技风》2023,(9):78-80
“产教城”融合是以产业为依托,以教育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实现产业、教育、城市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创新、转型与长效发展。本文将以天津为例,围绕职业教育中产教城融合的协同发展与共同创新等问题,探索产业、教育、城市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属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后发地区且受生态环境制约程度较高,存在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差距较大、小城镇半城镇化水平虚高以及异地城镇化现象明显等问题。在国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以陕西省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地方性内涵与路径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产城融合、统筹城乡、生态优先、传承文化的内涵本质,提出消化“存量”与扩张“增量”并举、构建开放型新型城镇体系、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差异化发展、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及结合移民搬迁推进城乡一体化等路径,以期为西北地区城镇化路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芳  邢军  孙晶  刘强 《科技风》2024,(8):64-66
产教融合是基于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竞争力。高职学院根据企业所需开设专业,并协同开展专业教学,把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互相扶持,互相促进,把高职学院办成集人才培养、技术研究、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及产业性教学实体,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稳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促进企校共同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产教融合的意义、现状及问题,提出推进产教融合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产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产城融合是世界一流科学园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初始条件、驱动力和发展路径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特色的产城融合实践。通过对硅谷和新竹这两个世界上成功的科学园的比较研究,系统揭示了两者在产城融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以及发展动态方面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为中国国家高新区深化产城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对综合性人才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时代的要求。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等各方面的举措,它将高校特色、优势专业和与社会对口的产业对接。北部湾大学是“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但该校现阶段的产教融合目前处于起步及发展阶段,尤其是其特色专业与产业结合较为薄弱。本文以北部湾大学为出发点,对现阶段北部湾大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该校产教融合背景下特色优势专业与产业结合现状,并提出部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5,(10):29-32
运用Johansen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对1997~2013年四川"四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四川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显示:四川"四化"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呈同向发展态势。为了推进四川"四化"同步发展,必须通过产城一体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有效衔接、合理规划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就地实现、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与其他"三化"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