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企业孵化器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朱鹂  阙彬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6):162-164
科技孵化器与创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孵化器的逆向选择,严重阻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本文针对创业企业的特点,从创业企业的财务、学习和成长、创业家、内部业务等四个层面设计评估的指标体系,为孵化器设计了一套对孵化企业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日益凸现。在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下,构造了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和十个二级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对于寻找创业教育薄弱环节,继而提供政策依据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调研、文献查询、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了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共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通过优化指标,共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为量化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KNN算法科学确定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文章对企业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测评人才创新活动情况,为相关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胜任素质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概念,它建立在胜任素质理论基础之上。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素质,是培养高素质创业家、企业家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素质模型理论和创业理论指导下对大学生创业素质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素质模型理论发展演进的理论综述,进而对大学生创业素质进行界定。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重点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指标体系赋予权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学生样本的创业素质进行评价。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素质进行现状分析,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培养和提高策略,以求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健 《科协论坛》2007,(6):79-80
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沙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沙县在1990-2000年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变化趋势,并为其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学学研究》2021,39(3):507-518
创业成本的高低已成为各地政府推动创新、集聚创新人才和吸引创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建立了城市客观创业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0个重要城市为样本进行了2012-2016年创业成本指数的计算。考虑到创业者对创业成本的主观感知可能与客观创业成本存在偏差,又设计问卷对创业者主观创业成本感知进行调查,并对客观创业成本和主观创业成本感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深圳在样本城市中的客观创业成本最高,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客观创业成本相对较高;而创业者对创业成本主观感知与客观创业成本排名总体结果较为一致,但是政策环境成本、融资可得性和研发技术可得性等二级指标主观和客观排名差异较为明显,说明各地创新创业政策的信息传导、创新资源的互通与融合、科技人员的激发政策创新与保障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成为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刚刚起步,还未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以九江学院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绩效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部省份甘肃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4个反映创新基础、创新投入、企业创新、科技惠民及创新产出方面的指标,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评价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9.
鉴于传统人力资源风险指标体系和VC背景的创业企业特点,构造VC背景的创业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采用AHP-Delphi法计算并修正AHP指标权重;针对人力资源风险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借助模糊数学方法,建立VC背景的创业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模糊综合评价预警模型,并进行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企业都想寻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自身的管理、资产质量、产品特征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财务困境的重要评价。现以重庆的某石刻创意文化公司的财务状况为背景,采用了AHP方法建立了企业财务困境成本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模糊评价,获得其评价困境成本等级,最后从资产、产品等方面对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一些现实建议。  相似文献   

11.
鉴于部分农民创业者在知识匮乏、认知缺陷和经验不足等困境中实现创业成功,通过创业学习视角,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两种方法,分别定性和定量地分析CCTV《致富经》栏目报道的136个农民创业故事,以期透视中国农民创业者的创业学习行为规律。最终提炼出农民创业者的两类(包括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六种(包括试验学习、试错学习、即兴学习、观察/调查学习、替代学习和外部建议学习)创业学习方式,及其不同的应用特征。证据表明,农民创业者的直接学习总体多于间接学习,直接学习中的观察/调查学习、即兴学习以及间接学习中的外部建议学习最为普遍;此外,不同创业环节中使用的创业学习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创业学习更多地发生在创业过程的生产环节。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实践环节和保障措施五个角度探讨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立体网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分阶段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高校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功经验,着力从人才培养现状、理论支撑与应用平台的搭建、模式的内涵及特点、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出发,尝试提出一种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学校教有目的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作为核心驱动要素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创新活动成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创新型城市研究并非只涵盖城市创新,虽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城市创新并不能取代创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15.
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分析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特征,认为国内高校要建设创业型大学,教师应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品牌意识.探讨我国高校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及存在问题,并从教师引进、培养、绩效评价、学术环境和人事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服务创业型大学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创业型城市与城市创业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个性特征是城市类型划分的依据,以城市的创业基础、创业能力和创业构成为标志,则可以作为划分"创业型城市"的依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创业型城市"的概念与构成进行了探讨,为构建城市创业体系、实施创业型城市战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优化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创业型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科学界定,剖析当前我国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优化我国创业型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贺  金恒大  于伟 《情报科学》2003,21(11):1145-1147,1200
本文首先阐明了业务创新对网上银行发展的必要性。因为业务创新是网上银行发展的生命力和基础,所以我国网上银行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不断壮大和发展。流程整合、经营模式和客户需求是影响网上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因素,本文对这些因素分别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指出只有将流程整合、经营模式和客户需求这三个最基本的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业务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是大学恒古不变的基本职能之一,然而,随着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高校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承载着越来越多的责任。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除了教授他们应知应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给他们传授进入社会后如何立足的技能。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担负培养学生能力的高校也就有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新时期,创新、创业成了生存的基本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了开拓大学生事业技能的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余韵  禹敏  何小英 《科教文汇》2012,(9):202-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制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组成形式,而委托代理成本也随之产生,成为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力图从经济伦理的视角阐明该成本的构成,并探索其控制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