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撤点并校"实施以来,"离村就学儿童"作为一个新生的教育名词得以确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离村就学儿童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离村就学儿童的调查,分析总结了离村就学儿童在学习、生活、情感、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离村就学儿童当前的实际问题提出几点参考性意见,以促进离村就学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我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中就学呈现出符合条件的学生数量有限、进入普通高中就学比例不高的趋势。从政策实施成效看,高中教育资源体量不足,无法满足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就学需求;升学“政策门槛”造成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中就学出现“执行偏差”;随迁子女流入多的城市,高中就学利益相关者主体缺乏共识。基于已有的制度框架,扩大流入城市高中教育资源供给、逐步解除在流入城市高中就学的限制条件、完善流入城市所在地区的招生考试制度、加快流入城市“普职融通”保障体系建设等,成为破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在家就学”:美国新型教育在家就学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度,完全由其父母或家人设计,但据全美最大在家就学机构缅因州在家就学协会指出,大学部在家就学学生的家长,都是采用套装课程,以生活来引导学习,不会把学校授课模式强加于自己子女身上,使子女学习与生活并重。...  相似文献   

4.
关于择校就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校就学不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且是一种经济决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择校就学的存在有其理论基础、客观依据和主观原因,因此,对择校就学的评价也应在此基础上作出。  相似文献   

5.
教育均等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包括:就学权利均等、就学机会均等、学业成就机会均等、教育效果均等。其中对于“就学权利均等”、“就学机会均等”,曾有许多学者做过研究,而且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在施行这两个均等。我国也在施行,但受经济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就学权利均等”和“就学机会均等”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随着贵族学校和高等教育收费制的出现,越加淡化了这两个“均等”。而对于实施“学业成就机会均等”、“教育效果均等”就更难了。人们往往把教育机会均等作为一种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6.
信息窗     
《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在部分省市试行为进一步贯彻《义务教育法》,妥善解决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问题,国家教委依据《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拟定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提出了解决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新思路,并决定先在城镇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浙江、广东等地试行。  相似文献   

7.
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化,也是融入城市社会的表现。基于社会支持视角,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具有非正式支持的单一性与正式支持的筛选性特征,存在无形资源支持与有形资源支持的差异,困境的解救更多依赖于非正式支持。在社会支持来源方面,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是一种结构性制约下的无奈选择;在社会支持的资源方面,就学离不开有形资源支持,但看护、认知、情感等无形资源支持甚至更为重要;在社会支持的情景方面,体制设置的障碍与正式救助的不足并存,增加了就学的成本,社会公平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8.
“择校就学”与教育资源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择校就学”的理论前提是: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择校就学”与“择校收费”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择校就学”是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由单一计划向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就学与原住地就学模式相比并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原住地"就学模式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低配置和"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随着我国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以及中央加大对基础教育等"民生工程"的经费投入,原本带有应急措施意味的"流入地"就学模式,其政策选择条件已经改变.四川泸县的原住地就学改进实践表明,"原住地"就学模式似乎具有比较优势,也似乎更符合基础教育的长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美国择校制度对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我国农民工子女就学困难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美国的择校制度对我国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有一定借鉴作用。文章介绍了美国择校制度,并从创新体制方向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券制:解决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教育券制度解决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优越性后,从学生就学信息系统建立、专属机构创建、政府财政投入方式改革的方面,对建立教育券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1928年5月25日《晨报》[本报南昌特约通讯]赣省教育厅既积极进行义务教育,则强迫教育就学,自属当然之事。闻其规定:(一)学龄儿童之父母或保护人,有送其子女或被保护者就学至初级小学毕业为止之义务。(二)每学年开始时,教育局应督同各学区学务委员查照学龄调查簿,发就学通知书于该学区应就学儿童之父母或保护人,指定学校,限令就学。(三)已届学龄之儿童,经学务委员或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11月20日表示,目前我国大部分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已经就学,就学形式基本上以在公办学校就读为主。  相似文献   

14.
由于农村贫困生的就学和就业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及高等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从理论上说,这是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从实践上讲,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学和就业现状的调查表明农村贫困大学生就学和就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加大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就学就业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国管理局近期调整了对留学、就学签证的审查方针,对来自于中国等在日非法居留者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就学、留学签证申请开始从严审查。  相似文献   

16.
边疆援建政策是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和跨区域协作治理实践,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干部职工支援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解我国高海拔民族地区支援干部职工子女的处境与就学状况,本研究选取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支援干部职工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其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学段变化"为节点在高原与平原之间"钟摆式"就学,究其缘由,高原气候适应状况、家庭资源配置变化、子女教育与情感需求、教育质量是关键影响因素.实质上,非此即彼的就学选择背后隐藏着的是支援干部职工调动家庭资源与现实进行博弈的过程,更是"两难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基于补偿性公平的视角,政府可通过建立就学诉求与回应制度、完善内地就学政策并增强其执行力度、增加"内地班"学位供给等举措来解决该群体的就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卢炬甫委员呼吁,中央和全社会应重视民工子女就学困难问题,积极改善民工子女就学状况。  相似文献   

18.
楚雄市教育局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入开展以“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办实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就学难”问题,真正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在各项工作中,确保“先教”活动取得实效,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并使弱势群体“就学难”得到逐步解决。一、找准“就学难”的症结  相似文献   

19.
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就学资助,是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义务教育过程公平的目标。但目前西北民族地区贫困农村就学资助面临着覆盖面窄、力度小,资助需求满足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对现有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及社会对贫困学生开展资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尽快构建西北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就学资助体系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县级区划为标准对生源地、就学地和就业地进行四分类纵向划分,并以四川省成都市市辖区某地方高校为例,以历时15年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展开统计分析发现,通过高等教育实现的就业大多遵循向上流动或至少平行流动的逻辑,学生就学流向与就业流向共同影响着终极流向。从纵向流向结果分析,就学地就业和生源地就业是两种主要就业方式,来自四川省的生源比例和在四川省就业的就业比例在整体中都占绝对多数;但在四川省内部,就学时以成都市辖区为中心由内而外地圈层式递增,以向上流动为主,而就业时则以成都市辖区为中心由内而外地圈层式递减,以平行流动为主;最终,大部分学生通过就学和就业的综合作用实现向上流动或至少平行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