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代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河南淮河流域水灾频发。近代河南淮河流域水灾影响与民生息息相关,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冲毁房屋、淹没田地、破坏庄稼、减少收成、淹死牲畜等。当各种努力都无法帮助灾民度过难关时,他们只得忍饥挨饿,流离失所。  相似文献   

2.
近代文安县水灾频繁,水灾给普通百姓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们饥饿、贫困、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农业生产一派凋敝的景象。而人口的锐减,劳动力、畜力的缺乏,以及水利设施的废弛,更严重影响了受灾地区从灾难中复苏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湖北是一个水灾多发的省份,城市发展深受其害。以湖北城市水灾为研究对象,透过历史材料,对近代湖北城市水灾的基本特征、发生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近代湖北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只有将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的结合,走生态治理、综合治理之路,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水灾问题的观点。这对当代城市水灾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提供一定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由于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代广西的水灾日趋严重。水灾发生的频次较前代明显增多,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水灾主要集中于梧州、南宁、浔州及郁林州等府县。同时,水灾还呈现出连续性、灾区广、灾情重、多灾并发等特点,给近代广西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水灾过后,政府和民间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灾民进行了赈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降,中原地区水灾频繁,且受灾范围广泛。洪水肆虐,冲没民众的田粮、衣物、器具、房舍。大量灾民风餐露宿,腹无食,体无衣,住无所,惨苦情形不堪言表。救灾贵在救急,为稳定社会秩序,救生保命,历代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想方设法筹集钱粮衣物等赈济灾民,尽可能地解决灾民的最低生存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原地区水灾后开设的粥厂通常设在灾情严重、灾民集中的区域,主要救济对象为老弱妇孺与极贫灾民。粥厂资金以政府拨款为主,以官员捐廉、地方绅富捐助及社会组织劝募为补充。为杜绝流弊,地方政府因革损益,出台一系列章则办法,使粥厂运作更加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兼之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圩田垦发和近代水利荒疏的影响,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频发水灾。政府和民间社会成立各种机构和组织,采取工赈、农赈、急赈等多种举措来救治灾害,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救济作用,但整体的抗救效果并不彰显。  相似文献   

8.
清代安康地区水灾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清代安康地区水灾发生频次的统计分析,探讨了该区水灾在清代的时空分布特征 ,以期为治理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黑热病是民国时期肆虐淮河流域的一大传染病,夏季最为盛行。该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自1931年江淮大水灾之后,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患病区域不断扩大。受经济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大多散布于乡村,城市较为少见。总体而言,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以30岁以下的人居多。  相似文献   

10.
安徽是清代水灾的重灾区之一,清代安徽的水灾频发周期大为缩短。而其在全省范围的分布也是极广的,大水过后必有大疫,水灾给清代安徽造成极严重的后果。本文试图分析清代安徽水灾的基本情况,概括其分布的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融合了地区文化的要素,凝结成古文化多元性。涵盖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老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淮扬文化;以楚、明文化为底蕴,兼容中原文化,以水为本体,衍生出民为邦本、有教无类、无为而治的淮河文化,以安时守顺为思维底蕴,形成吸附、融合、隐性为底色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安徽省沿淮淮北麦区麦田土壤含水量的调查表明 ,2 0 0 0 - 2 0 0 1年小麦全生育期的土壤水分从播种到成熟一直呈下降趋势。在小麦开花灌浆的需水高峰期 ,水分严重亏缺 ,阜阳地区亏缺量为 13% ,凤阳地区亏缺量为 4 7%。  相似文献   

13.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种,辽河流域城市管理出现现代化趋势缘于1861年营口开埠。为了化解日俄独占东北的边疆危机,东三省先后开埠或自行开埠;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刺激了东三省经济发展,城市大量出现;航运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辽河流域城市化初具规模并有了较快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管理出现早期现代化趋势提供了载体。辽河流域城市管理早期现代化的标志是警察机构的出现与城市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它们初步具备了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城市管理出现早期现代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教育思想单纯与学术气氛差,学术带头人的核心力不足与门户之见严重,人才流失与经费困难,是河南现代早期美术教育发展中的缺憾.这些缺憾带给现代美术教育的启示有以下几点:要创新教育观念,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建设;建立一流的美术学院;整合河南现有的硕士点专业,加快美术学博士点的建设;在美术职称评定中突出美术创作成果;派遣骨干教师到世界著名美术学院和国内重点美术学院研修;借鉴西方现代美术教育和西方现代美术及中国民间美术成果,使教师成为画家型和学者型相结合的新型美术教师;为河南省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和美术家专设陈列室.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各种官私机构滥发、兑汇各种货币、票据,追逐套利,造成金融市场紊乱、加剧民生困苦,皖江区域自不例外.皖江区域作为全国重要稻米输出以及工业品输入市场,波动频繁本身是其经济显著特征,在紊乱的金融市场作用下,两者更是相互推波助澜.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稳定金融市场、平复经济波动,来维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政府正是造成这种紊乱和波动的最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7.
居民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集中表现和缩影。研究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1998-2012年的河南省居民消费水平数据的分析与计算,对河南省各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各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近13年居民消费水平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化过程。接着对各市居民消费水平综合指数差异的现实格局进行探讨,将全省各市的居民消费水平划分成3个等级,发现河南省地区之间的消费水平梯度差异明显,并且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状况在空间上以郑州市为中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8.
传统广西圩镇大多濒河而建。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广西圩镇分布格局的变化是:清代以水运线为枢纽,圩镇因水而兴,影响较大的圩镇基本上都建在河流两岸;民国时期,随着公路网的出现,圩镇排布有向陆路交通线转移的趋势。广西近代圩镇主要沿河分布的特点及其变迁对于当代发展流域经济具有启示意义:一要继续建设圩镇,尤其要重视把圩镇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由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二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和区域间的协调;三要合理开发流域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四要完善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现代物流作为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将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南省地处中原,在全国经济布局和物流业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发展条件。针对河南省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为减轻百姓负担,尽快恢复社会生产秩序,每遇灾荒,清政府都根据灾情轻重按一定比例蠲免、缓征或停征河南淮河流域受灾地区应征粮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蠲缓措施日趋细密与制度化。然而,受政局动荡、吏治腐败等因素的制约,许多与蠲缓有关的政令或形同具文,或在执行过程中流弊百出,总体效果不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