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6,(5):26-31
在小说中,人物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人物的形态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两类,圆形人物的艺术价值高于扁形人物。从人物与小说情节的关系来看,小说发展初期重情节轻人物,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物的刻画、心理描写逐渐得到关注。从人物与小说的叙述者来看,有作者主导人物、人物主导作者和作者即人物三种。小说只有通过作者的修辞性介入,其中的人物才能生动起来,这样的小说才能算是成功的小说。  相似文献   

2.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绝少有原生态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景物描写,一是融入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写.前者借助景物来表现作者情感;而后者,不是直接地展现作者的情感,而是借助景物,来表现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的情感.前者一般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这里单说后者.此种景物是作品中人物眼中之景,此种景物之“情语”也是作品中人物之情.例如,鲁迅的《社戏》,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写景,就是在写人物“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对应关系,往往会成为阅读中的难点.下面就以小说《芦花荡》为例,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3.
《弗兰肯斯坦》不仅是一部构思精巧的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包含着深刻哲学意义的作品。围绕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关系这个哲学主题,作者玛丽·雪莱抒发了自己对上帝和科学的困惑情感,表现了科学理性对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的冲击。从哲学的意义上审视该作品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人物个性以及该作品在科幻文学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高洁 《文教资料》2011,(8):80-81
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宗教相同,都能够满足人类情感的需要。艺术体现了人寻求生活质量的价值,而宗教则体现了人通过信仰寻求上帝来期待达到自己的愿望。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是人类表达情感追寻生活的两种形态,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作用。虽然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错综复杂的。本文通过探索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差异,透视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并分析艺术与宗教之间相互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人物关系网络的视角论述了《雷雨》人物关系网的形成及其作用。文章认为《雷雨》的人物关系是由周、鲁两个社会地位悬殊的家庭之间的矛盾对立,是由对变情、家庭、伦理关系的隐私与张扬,是由血缘亲情和两代人命运的轮回关系构建而成的关系网络,体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独有的社会属性和生存本相。文章进一步指明了这一关系网对于增强作品的戏剧性、揭示人物隐秘的心灵、构筑人物的角色语言和凸现命运观念等都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的角色加以审视,发现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福尔斯所采用的作者和人物对话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他对传统小说全能作者角色的一种否定。他所主张的是与人物处在平等地位上的作者角色。他不仅给人物和读者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在解放了人物的同时,作者也实现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作者这一高高在上的“上帝”终于走下了神坛,站到了和众生平等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问题。作者与主人公既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又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哲学根基在于巴赫金从宗教中上帝与人关系中受到的影响。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模式与上帝与人的对话模式之间具有血缘般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解读《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狄更斯的经典小说《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研究了作品中的3种人物形象塑造,即童话式人物、双重性格人物、内涵丰富的圆形人物的塑造;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这部作品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中对爱情的描写十分精彩,同时又耐人寻味。在这些爱情故事之中,既有直观的现实基础,又有理想的爱情升华。作者蒲松龄所书写的爱情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极尽想象之能事,《聊斋志异·宦娘》的人物关系设置极其独特,本文主要从其人物关系入手,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1.
小说《紫色》中的西丽身世凄惨,遭遇可怜,生活在情感和精神的沙漠里,宗教信仰是她活在世上的救命稻草,上帝是她唯一的倾诉对象,也是她的精神支柱。但是,在迷惘中,西丽还是逐渐觉醒了,她开始反思上帝,慢慢认识到上帝的本质并最终摆脱了对上帝的幻想,继而转向内心的神。在对生命的体悟中,西丽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获得了对自我、对人生和对世界的新认识,终于完成了成长的历程。西丽对宗教信仰的转变,在当下社会对广大女性依然具有启迪作用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13.
《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犹太作家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因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从人物的违禁、罪感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二者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他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即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卡夫卡有着较强的宗教意识。不从宗教角度出发我们将难以读懂其作品。  相似文献   

14.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孜孜以求的探索和重建人生的精神信仰.其代表作《送冰人来了》拒绝了基督信仰,否定了宗教信仰引导和救赎人类的能力.该剧利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大众心理定势和语境转换的压力,从剧名、剧情和主要人物三个方面戏仿《圣经》,揭露救世主神圣外衣下的无能,解构宗教的神圣与权威,否定了上帝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15.
俄国作家А.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大雷雨》一直被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加以解读,文章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论述剧中女主人公卡杰林娜的原型是酒神狄奥尼苏斯,而女主人公所处的专制环境的原型为伊甸园,这两个对立的原型意象成为主人公悲剧命运必然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宗教的立场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欧洲《圣经》翻译在策略上的相似性,认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的敬畏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直译的方式,而传播宗教“福音”的目的则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意译的方式。而直译和意译在宗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并非决然分离,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成熟的译本。  相似文献   

17.
刘芳 《唐山学院学报》2013,(5):64-66,108
在简·奥斯丁的作品研究中,学界通常聚焦于其中的青年男女主人公形象上,对其作品中的次要的父母形象关注不够,对父母形象的整体研究还处于空白。根据其作品中父母与其子女间的关系,将其分为融洽型、隔阂型和干预型父母,并从作家自身和社会历史方面分析造成这三类父母形象的原因,最终对其作品中父母形象所蕴含的作家意图及社会意义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广西龙州县壮族支系布傣族群的啵咧器乐和啵咧艺术,具有奏乐展演、文化传承、宗教法器、族群教化、娱人娱神等五个典型的社会功能,各功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互为渗透。啵咧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在布傣人民的意识中潜移默化,作为娱人娱神的器乐,刺激布傣族群人民的感情,起到了凝聚力量,传承文明,教化子孙等功用,为壮民族文化一朵不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中,有两个特征尤为明显,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但是,科学的光辉并没有能够完全驱逐上帝,自斯宾诺莎(Sp inoza)的泛神论之后,"上帝"的身影依然存在于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知识分子心中。这并非罗素判断的错误,其实泛神论中让众多哲学家、科学家陶醉的上帝并非圣经中创世纪的上帝,而是人们心中关于宇宙、星空、美与和谐的法则和秩序。  相似文献   

20.
天琴是中越边境广西段一带壮族偏人、傣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专用法器。笔者首先概述了天琴的来历和使用情况,然后着重比较分析了偏人、傣人天琴的共性和差异性,最后对天琴祭天仪式的展演进行了文化解读,得出结论:偏人和傣人的天神信仰来自古老的传说,无一例外地承担起了浓厚的传承原始宗教仪式符号的重任。天琴祭天仪式传承的“合理性”来源于信士们的人生命运信仰。两族群的原始宗教仪式不仅考达人们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美好愿望,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