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卫平 《考试周刊》2010,(33):72-73
在长期的课改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不论是数学的学习、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索。那么,我们应该抓住哪些着力点,有效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谭礼会 《考试周刊》2014,(51):54-54
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广泛的应用性。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都会失去灵魂。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灵芝 《考试周刊》2012,(70):63-64
数学能力.包括以下两种: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能力呢?无疑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教学,特别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都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因此,改革数学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实在是必要、重要和紧迫的。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能力一般分为两种水平:一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还有就是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传统的数学教学,也十分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但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出的学生大脑都成了知识的仓库.实际上,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这就离不开探索.美国著名心理  相似文献   

5.
沈菊萍 《考试周刊》2011,(40):61-61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各类学校都把利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的课题引入尤为重要。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有了这一需求之后学生才能有兴趣,进而才能有创新。而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好的情境、依托好的实例,对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下面我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运用教材中的引入,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实际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对小学生而言,创新具有相对性,凡是"人的可能性得到开发,自我潜在能力得到实现,都可谓是一种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创新因素,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精心创设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我近3年的实验研究和追踪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结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前学习"的教法和"主动探索"的学法,运用"课前学习—效果检查—点拨质疑—达标练习—创新练习"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无处不在。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陈敏 《考试周刊》2011,(37):78-78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的关键是解决数学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指导过程。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段目标,都明确表述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1.
探索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常态课堂中采用以开放题为载体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探索、研究精心设计的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以"双基"为切入点的数学开放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名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数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能力上。中学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实践能力、数学记忆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育出掌握和运用数学这门工具学科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5.
龚成孝 《考试周刊》2012,(18):60-60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新课改理念下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课程设计实施由"注重知识讲解"变成"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也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发现,通过合作探索交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学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新课改精神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的主导,学生才是学生的主体,但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却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这样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实现高品质的教学。因此,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也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实在是必要、重要和紧迫。通过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鼓励学生创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方面的研究,浅谈在有效教学理念下,如何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规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的今天,总体目标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觉到"创新"的需要,并乐于"创新"、大胆"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一系列的交往活动,都是通过"提问"这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来表现的,而问题恰恰就是引发思维的导火索。"以大问题导学"作为一种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不仅能够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有效的提出"大问题",以"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大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此,本文针对一些典型课例,对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中"大问题"的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当前,初中各年级各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