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建立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模型结果表明,在外部股东争夺控制权或抛售股票的可信威胁下,控股股东为长久保持其控制地位,会自动限制其控制权收益,向外部股东支付一定的现金股利。要降低控股股东的每股控制权收益,应降低外部股东争夺控制权的成本。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2014-2018年度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探讨治理因素、现金股利和国有企业过度投资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普遍存在,整体上过度投资程度逐年上升;支付现金股利的行为对过度投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支付现金股利的水平也能起到抑制作用,但结果却不显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过度投资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过度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与过度投资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能够决定股东在多大程度范围内参与公司治理,同样对股利政策的制定拥有一定实质话语权。本文以房地产行业2011-2014年数据为样本,通过实证的方法来研究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股利支付水平越高。(2)控股股东行为不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约束。(3)股权属性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以保护中小股东为目的,将股利分配与再融资相挂钩,强制要求再融资公司进行现金分红。这种制度限制了上市公司自主决定利润分配的权力,增加了公司再融资的成本,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基于股利理论和中国的现实,应该从细化"强制性现金分红"的要求、改善公司治理机制及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改革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制度。  相似文献   

5.
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间的利益博弈显示,显失公平的控股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在我国普遍存在。控股股东主要通过IPO、再融资、投资、经营和股利分配等途径进行利益输送,控股股东利益输送的方式和程度受到政治、经济、法律与历史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利益输送行为与控股股东内部市场密切相关,政治关系和地方金融生态对其都有重要影响,媒体监督难以遏制此行为,针对于中小股东的法律救济手段亦难以施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的先进经验,从市场环境、公司治理、政府监管、司法救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控股股东利益输送。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能力再一次成为学术界和商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上市公司在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和强制分红后,现金股利呈现出多元化增长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本文重点就股权结构和盈利能力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得出影响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能力和水平的影响因素,探究股权结构和盈利能力对现金股利的影响程度的强弱。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既关系到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本文例举四川长虹自上市以来的股利分配方式,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送红股较多,而且已经超过了上市公司发展能够支撑的程度,并指出了整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后进行分配的上市公司和发放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有所增加,不同规模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不同,但也出现了超能力派现现象。基于此,文章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争取为有关机构制定现金股利分配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股利政策是公司金融三大策略之一,现金股利是一种重要的股利形式。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率的影响因素与西方上市公司存在着差异。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调查数据,借助多元回归分析,经过实证性的检验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盈利能力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经理层持股比例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存在负向促进作用,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支付率缺乏明显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的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股利是公司以股东的持股份额为基础从净利中支付给股东的投资报酬的一种形式,稳定的股利政策对公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相比,中国的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上存在股利支付率低,不分配或者少分配股利的现象严重;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违反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等问题.这种非理性倾向,不利于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导致整个市场投机盛行.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法律环境,规范股利分配,促进证券市场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