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侵害生命权所造成的损害是一个有着多个受害人的多种损害的体系,对侵害生命权的损害赔偿问题应从体系化的角度来予以研究,才能真正贯彻全面赔偿的原则。这一研究体系包括侵害生命权的受害主体、损害事实、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和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2.
学校发生事故后,加害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应向受害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学校事故侵害的是受害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按照法律规定,责任主体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相似文献   

3.
学校发生事故后,加害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应向受害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学校事故侵害的是受害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按照法律规定,责任主体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公民生命权和健康权的统称,是指公民所拥有的生命和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是公民得以生存和从事活动的基本权利.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该权利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对该权利实施侵害,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在一般情况下,对该权利实施侵害所形成的损害,简称人身有形损害,也称人身损害,它是指加害人的不法行为侵害他人的生命权或健康权,使受害人致伤、致残或死亡,并且造成受害人及其亲属的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5.
"同命不同价"现象,一直为我国社会公众所诟病,具有很大争议。死亡损害赔偿不是生命按质"定价",并非对生命权本身的救济,它应是对因侵害生命权所引起的各种现实利益损失的补偿。死亡赔偿应给予受害人更多的经济财产赔偿,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加强公民对他人生命权的敬畏,防止肆意侵犯他人的生命权,这应是我国立法政策的法治取向。  相似文献   

6.
由于民事侵权行为导致的人身权损害即包括财产损害,也包括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是民法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责任方式具有它的局限性和辅助性。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包括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考虑加害人和受害人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受教育权的司法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当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难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受害人不能以宪法上规定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为由要求损害赔偿。应将受教育权纳入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范畴,实现宪法权利和民事权利的对接,通过民事救济途径顺利解决此类现实纠纷。  相似文献   

8.
论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加害人因其侵权行为引起受害人精神利益损害而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其实质是用物质替代补偿精神利益。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面,即行为人主观有过错,实施了侵权行为且造成了损害事实和后果,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精神损害赔偿应贯彻抚慰为主,补偿为辅,法官自由酌量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媒体侵权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受众的公共利益,而现行的诉讼制度不利于有效地保护这些公众的利益,因此应该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由检察院作为原告,对群体性媒体侵权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公益诉讼经费由检察院支付。在损害事实的认定上,可以分为经济利益的损害和精神利益的损害。可以告知受害人在一定期限内主动登记,然后根据登记人数和损害程度,凭借有效证据补偿受损权益。  相似文献   

10.
在刑附民诉讼中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做法,已渐成共识,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对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节约诉讼资源价值、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刑附民诉讼过程中应该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之中,赋予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以及适度限制刑附民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都是较为可行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中之死     
一只格莱姆斯家的狗倏地跳离狗群,开始撕咬老妇背上的口袋。如果狗果真曾经是狼,这只一定是狼群的首领。它做什么,其他的也都跟着做。  相似文献   

12.
林中之死     
我目睹了一切,目睹了雪地上的椭圆——狗踩出的,像个微型跑道;目睹了男人们的重重疑惑;目睹了那裸露的青春依旧的洁白臂膀;也听见了人们低声的议论。  相似文献   

13.
对死亡的探究 ,是许多作品的主题。本文旨在探讨两位女诗人对死亡的思辩。  相似文献   

14.
林中之死     
如果可能,老妇得赶在天黑前回去。狗紧跟在她身后,嗅着她牢牢背在背上的沉甸甸的米袋子。来到小镇边缘,她在一堵篱笆前停了下来,用特意放在衣袋里的绳子把背在背上的口袋捆好。这样背起来轻松些。她两臂酸疼,翻篱笆的时候很艰难。有一次,她掉了下来,摔在雪地里,几只狗摇着尾巴围着她团团转。她得费很大劲儿才能站起来,好在她成功了。翻篱笆的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5.
16.
死亡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舍伍德·安德森在其作品《林中之死》中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妇人的死亡故事,展现了人类灵魂的卑微与善恶。真实地渗透了安德森的死亡意识。故事情节虽简单,安德森却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死亡描写得哀怨动人,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7.
安德森的<林中之死>及鲁迅的<祝福>的死亡结局,反映出两位作家在死亡结局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效果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林中之死,弥漫着浓郁的浪漫色彩;-个是人中之死,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这种差异主要基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审美情趣及创作思想;而不同的审美情趣及创作思想是基于两人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  相似文献   

18.
如何面对死亡,既有人的本能使然,又受其化的影响,它是民族的死亡化和地域民俗中的死亡观念等多重合力作用下形成的死亡认知与心理认同。小牛的《上路谣》通过叙述某地丧葬习俗里唱送过程中所蕴含的心灵抚慰性和化审美性,给我们建构死亡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野,即在尽可能的美中,涵咏、玩味、领会、参悟生命之中诗意的生死栖居。  相似文献   

19.
启蒙的现代主义把上帝拉下宝座,提出“上帝死了”,把人构造成至高无上的主体。后现代主义批判这种“人”的主体性,更进一步宣称“人之死”,人们在不停地寻找人的意义,生命的主宰和本质。  相似文献   

20.
张承志文本中的死亡话语表现在草原场景、红卫兵情景和伊斯兰教宗教语境三个方面。他的英雄之歌是在依恋着英雄、追寻着英雄、怀念着英雄的时侯,再一次为英雄的引吭高歌,这高吭是激昂的赞歌,也是感伤的挽歌,更是张承志与自己理想中的英雄之梦的庄严告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