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党在长期的祖国和平统一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科学认识,逐步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这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是认识到实践的第一次新飞跃。香港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是按照“一国两制”由理论变为实践,这是由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新飞跃。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史无前例地提出的,这个伟大构想本身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香港的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与胜利.“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榜样,为祖国统一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的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理论辉煌的实践——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与香港回归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戴开尧由中国两岸关系与国共关系史研究会、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中共宝鸡市委宣传部等10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与香港回归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6月17~2...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4个方面阐述了从“一国两”制构想到“奥运模式”形成过程,文章指“奥运模式”的形成是邓小平理论伟大实践,也是体育具有强大政治功能生动证明,它必将在今后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在和平统一祖国问题上的独特创造。这一构想,不仅已为港澳问题解决的实践证明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创见,而且在理论上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观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构想在国家结构形式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增添了新鲜内容,赋予“和平共处”思想以新的涵义,把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任务是一定会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构想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实践证明,这一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今年七月一日,香港就要回归祖国,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就要变为现实.香港通过“一国两制”途径回归祖国意义重大.它是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为进一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是唯物辩证法的伟大胜利.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是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考察了它的基本内容,从四个方面说明这一构想和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天才构想的"一国两制"战略方针在法学理论方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包容性扩大,并对世界法律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而这一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运用又为未来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模式,同时也为当前国际关系中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生产的视角出发,探究踏脚遗产的文化转换历程,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个案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背景下踏脚由“武”到“舞”的生存空间、技术生产和意义重组等过程进行阐释。研究认为:踏脚的生存空间由最底层的生存需求转变为高层次的个人以及社会需求;技术体系随着生存空间及社会需求的不同由“武”转变为“舞”;意义重组由早期的“尚武”之意,在社会变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转换为“爱情、地位、身份、集体记忆、相互在场、传承教育”等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属性,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主权是一国固有的权力,它表现为:对内最高权,即国家对自己领土内的人和事务实辖的权力;对外独立权,即国家自主地行使国家权力.不受外来干涉;自卫权,即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国家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来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国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的创造性构想。从蕴酿、提出到付诸实施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民族统一而付出的艰辛思考和探索,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史无前例地开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它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是用和平方式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光辉典范;是解决国际争端,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创举。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而教学展示的舞台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成败又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要使学生成为教学中心,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这就必然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换,也就是教师要从台前退到幕后。尤其是英语这一门语言性学科,语言是说会的,而非学会的,其实践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幕后做大量的工作,精心导演好每一个语言项目,作好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评判者,让学生真正走到台前,充分实践运用,在用中学,在用中熟悉、在用中掌握,在用中理解,在用中升华。然而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热衷于一言堂,满堂灌,以自己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抱着陈旧的教学观念,他们只顾在讲台上表演,而把学生置于观众席上被动的听,这样的教学造就出了大显的“聋子”和“哑巴”,背离了学英语主要用于交际的根本目的,可见这种英语课堂教学是失败的,课堂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新一轮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要求从更本上改变教师盲目讲授语言知识的局面,把师生位置颠倒过来,实现教师幕后“导”,学生台前“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君子与小人是孔子在春秋晚期提出的一对评判道德善恶的人格原型。尽管这一原型被历代儒学家们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含义,但是孔子所赋予它的基本内涵,诸如性相近的人性设定、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外礼内仁的道德自觉性、士志于道的终极价值诉求等特征,却始终贯穿如一。若从现代道德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视角予以审视,原始儒家关于君子—小人的传统人格内涵,在经过合理扬弃的基础上或许会转换为养成现代中民和公民德性的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一国两制”方针是邓小平根据中国包括港、澳、台的历史与现状,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远见卓识,为加速实现祖国的统一而提出的伟大构想。小平同志曾多次深入阐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涵义。对于这个崭新的概念、全新的科学构想,我们应  相似文献   

17.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的殖民统治。“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成为现实。标志着香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一、新中国对香港问题的一贯立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原则立场是: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条件和时机成熟的时候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伟 大导师列宁说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① 开国领袖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也曾反复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本本主义 ,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不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而且在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 ,也是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说过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个特色 ,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 ,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 ,这个新事物……是中国提出来的 ,这就叫做…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中的法律推理必须注意到形式逻辑运用于法律适用的局限性,由于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认识习惯的差异性,法官难以在一次推理中以两个前提为基础做出终极性推理并依此得出裁判结论,通常要对推理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反复检验,以确定其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法律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在过分注重形式理性层面的时候,会弱化对实践理性的兼顾,使得法律推理在法律规范的理解上缺乏应有的深度,尤其是复杂案件中适用法律规则的多重选择性及结论的非唯一性上,都决定了法官需要在事实与法律之间往返流转,必须通过反复适用法律推理才能获得妥当的裁判结论。  相似文献   

2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一国两制”的统一性,是我党统战理论的有机联系和经验总结,两者具有共同的思想根基——爱国主义。它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御侮、保卫祖国、开拓创新、振兴祖国的巨大推动力量,其政策策略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列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的创造性运用。在抗日战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了壮我党威、军威、救国、兴国的巨大指导作用。继承和发扬两者的统一性,乃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