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当代两个影响较大的翻译评论事件进行了比较,一是1995年的<红与黑>汉译讨论,二是由2004年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村上春树的汉译争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两个翻译评论事件的缘起不同,所处的语境与背景也有诸多不同,但两个翻译评论事件究其实质都是"直译"与"意译"之争.  相似文献   

2.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于2011年第2期发表了许钧等人的一组文章,重提1995年前后的《红与黑》汉译大讨论事件。本文作者,该书的译者之一,提出了对其中几篇文章中某些观点的不敢苟同之处,以丰富的实例证明了再创派的翻译效果超越了等值派,并论证了中国的翻译研究水平并不比西方译论落后,甚至更为先进。  相似文献   

3.
十五、六年前发生的《红与黑》汉译大讨论与大调查,是中国当代翻译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时至今日,若以理性的思维,从当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角度予以反思,其讨论内容虽存异议,但《红与黑》汉译大讨论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当时参与者所讨论的内容,而在于事件本身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在这一事件中,翻译问题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大调查、特别是搜集读者反馈意见的数量较为成功,同时引发了译界对我国译学观念滞后及原因的深层思考,使我们意识到,要真正解决翻译问题,提高翻译研究档次,缩小中西译学研究之间的差距,必须尽快建立一支严谨的翻译理论家队伍,尽快确立中国翻译界的理论意识,并切实有效地搞好翻译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 著名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1830),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成熟的作品。这部作品问世以来,以其深广的政治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博得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把人的精神生活分为意识、潜意识两个主要部分,那么<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含义从心理学角度也可以这样看:"红"代表意识;"黑"代表潜意识;<红与黑>中处处体现着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紧张,整部作品充斥着"力",是红与黑的较量,是意识与潜意识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论《红与黑》的心理动力学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新弗洛伊德主义解读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以证实《红与黑》对人类灵魂的展示为现代心理学提供了诸多经典范型,并建构了完整的心理动力学体系。作为"写给未来的书简",《红与黑》的激情张扬与理性节制有着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近现代翻译史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领域,学界一般认为斯丹达尔被介绍入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根据近年来对民国文献的辑录整理发现,斯丹达尔在中国的最早译介应该是在"五四运动"之前,始于根据周作人1918年在北大授课讲义整理出版的《欧洲近代文学史》.之后的民国时期报刊和文学史著述,因为对外国作家作品的认识还欠全面,所以内容比较粗浅.这一时期的文学史著述将《红与黑》及其主人公于连形象置于启蒙、现实话语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解读,其中于连"野心家"形象的表述最为普遍.这一表述亦成为汉语"外国文学史"对于连形象的经典解读.  相似文献   

8.
《红与黑》是著名的法国小说之一,小说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在法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出身贫苦但是具有才华以及野心的年轻人的传力性的,悲剧性的经历。开展关于《红与黑》的多重象征解读,体会小说中的"红"所表现出的热烈以及"黑"所表现出的肃穆,可以使得我们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到,司汤达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以及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九十年代围绕《红与黑》汉译展开的大讨论,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与启迪。本文通过回顾此次世纪大讨论在翻译的道德批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文学翻译及翻译批评的认识、文学翻译批评形式的拓展、对翻译批评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的理论意识的建设等六方面的贡献,阐明其在文学翻译的理论意识与理论建设上的积极作用,和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审视《红与黑》中存在的阶级的冲突、本质的冲突和心灵的冲突来重新审视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从而探讨其中的悲剧元素,体验人性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审视《红与黑》中存在的阶级的冲突、本质的冲突和心灵的冲突来重新审视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从而探讨其中的悲剧元素,体验人性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红与黑》问世160年来,对它的评论焦点几乎全都集中在对主人公于连的认识上。人们却很少谈到这部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作品的浪漫主义成分。国内较有影响的一些外国文学教材,在分析《红与黑》的艺术特色时,也都忽视了这一问题。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从时间上说,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法国后期浪漫主义几乎是齐头并进的,雨果的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同《红与黑》几乎是写于同一年。多数早期批判现  相似文献   

13.
爱情在司汤达的生活和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爱情,他的每部作品都涉及这一主题。本文以司汤达的《红与黑》为例,通过分析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马特儿小姐的爱情,来认识小说中所透露的司汤达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义理"是日本社会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一种名誉感,一笔人情债.荚国后现代派作家托马斯·品饮在作品<葡萄园>中对"义理"的创造性使用是品钦在西方信仰危机时刻探索从东方文明重建精神家园的尝试之一.义理在小说中如同一根链条,不仅在小说涉及的两个不同时代背景、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链接的作用,也是小说濒临瓦解人际关系的纽带,其...  相似文献   

15.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18岁出道,23岁上断头台的悲剧典型形象于连·索黑尔。有论者说于连是个人主义野心家,也有论者说他是反叛的英雄。就作品《红与黑》而言,有人以它深刻揭露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天主教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复辟势力的反动本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尚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形势,指出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  相似文献   

16.
<正>19世纪的巴黎,拿破仑刚刚倒台,法国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然而拿破仑却成了一些青年人敬仰的偶像,他们悄悄地想要在黑暗的社会中闯出自己的天地……于连·索雷尔就是《红与黑》描述的那千百个挣扎着的灵魂中的一个。似乎没有比他更适合走上巅峰的人了,他有一张俊秀的脸庞,有一颗激情跳动的心,比任何人都要聪明好学。  相似文献   

17.
对《红与黑》的解读大多受到了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基于勒内.基拉尔的三角欲望学说对《红与黑》做文本的阐释,则可发现他者在人物的欲望当中扮演着重要甚至决定一切的角色,由此应该认为《红与黑》是一部介体欲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红与黑》     
<正>《红与黑》是表现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社会等级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作,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以及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广大读者中间,知道司汤达的人很多,而知道司汤达要用《红与黑》和基佐换总理的人恐怕就不那么多了。司汤达(1783-1842),亦译作斯丹达尔。他生于一个律师家庭,一生正处于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期,思想上受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政治上拥护资产阶级革命,反对波旁王朝复辟。1800年  相似文献   

20.
<正>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传统的翻译观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当今的翻译研究迫切需要对翻译的本质进行重新界定。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阐释学家保罗·科利(Paul Ricoeur)(2006:14)曾说过:"翻译实践仍然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总是在寻找自己的理论。"2015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变化中的翻译面貌"引起了翻译界对翻译的定义的重新思考。为响应国际译联提出的主题,2016年5月14—15日,《中国翻译》和《东方翻译》联合发起了第二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