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伦理具有人文性、自律性和社会性,对技术创新有评价功能和引导功能.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企业需积极推进伦理道德建设,发扬优良传统与作风,引导和规范企业开展可持续技术创新活动.可持续技术创新是符合企业与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2.
易显飞博士的《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一书,基于技术哲学与价值哲学的视角,对技术创新实践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从思维观、自然观、经济伦理观、发展观、理性观等多视角,对不同历史时代的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特征进行了理论剖析,提出技术创新价值误区的消解在于建立合理的创新价值导向机制及实现创新价值取向的协调与整合。该著作开拓了国内技术创新价值论的研究,并为其他研究者从价值哲学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生态化技术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不仅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发展。从政府主导、制度保障、观念整合三个层面入手,大力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走绿色科技之路,是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4.
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已刻不容缓;针对高校研究生现实思想教育中多方面的偏差,要突出强调研究生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发挥思想教育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有效作用;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环境、树立“三点”落实的研究生观、优化和谐校园文化促进隐形教育作用、建构和谐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加强研究生“四种能力”培养等多视角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5.
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融合,具有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双重属性。探讨教育技术创新,不能仅仅总结教育技术创新活动的经验教训,还应该从技术创新哲学中寻找启示。根据技术创新哲学,教育技术创新是面向教育的,在技术、教育与社会之间展开的,由技术设想到技术物品的创新性过程。其性质是技术与教育相互的创造性塑造;其内容包括创新性实践、创新性认知和创新性评价;其价值是工具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根据技术创新实践的类型,教育技术创新的方式有人文化、科学化、生态化和民主化四种。  相似文献   

6.
教育和谐是对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功能观进行重新整合定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为教育的目标,以推动和维护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人类的新文明为使命。本文从大学教育的内涵、和谐发展的现实性、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作用、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大学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培养模式、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阐述大学教育和谐发展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在传播思想文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充分挖掘马克思关于新闻的中介观、自由观、本质观和批判观在人文教育工作中的价值,不仅会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新闻传播的人文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实现科技价值的生态重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以生态文化为价值视角,探讨了生态文化与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相互关系;并在生态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建立了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发展路径,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生态效益,以实现经济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主要是以审美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寻。他从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方面进行审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和家庭“和谐”的文化追寻。而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还包括他的“和谐”文学观和在文学创作上所追求的“新旧合璧”、雅俗和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主要是以审美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寻。他从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方面进行审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和家庭"和谐"的文化追寻。而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还包括他的"和谐"文学观和在文学创作上所追求的"新旧合璧"、雅俗和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张宝林 《文教资料》2006,(14):85-8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科学与人文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拟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探讨如何使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学的核心观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仫佬族作家潘琦的散文就致力于体现这种生态思想观。仫佬族人民居住的青山绿水是他创作的源泉,他聚焦充满着祥和、温馨、美丽的仫佬山村,从描绘大自然的天然美出发,展示出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呈现了多民族和谐生存的理想画面,流露出浓郁的绿色人文关怀之情,寄托着作者渴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理层面对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进而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指导我国当前社会技术创新实践有重要价值.我们认为,对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探究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形成的源头和研究对象;实现技术创新从资本逻辑向人的全面发展逻辑转变是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研究主题;唯物史观和辨证法是贯穿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资本控制劳动的手段,而且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因,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编辑出版技术创新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编辑出版技术发展史角度研究编辑出版技术创新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可以看出编辑出版技术创新与社会系统是协调一致的,受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视野下的技术创新实践呈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表现在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唯经济性与单一性及价值危机的凸显。后现代主义从"关注他者"、"深生态"等角度对技术创新价值取向提出新的诉求,即后现代技术创新应该是追求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并且在"真善美"的统一性中体现着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性。基于此,可以从"经验"的方法、"游戏"模式、社会文化的形塑、程序的民主性等视角对技术创新价值取向进行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17.
网络重构高等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受到了来自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影响。本文从网络的视角透视高等教育与网络文明的互动关系,提出了网络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信息化校园的教育功能观、网络化环境的教育管理观、科技与人文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观、全球视野的育人观。  相似文献   

18.
杨倩 《教学与研究》2008,12(5):21-27
在西方学术思想史上的众多文明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表现出对同时代理论以及后来者的扬弃与超越,至今引领着人类文明和谐走向.这一理论地位得益于其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以其彻底的革命性和独有的实践性,解决了长期缠绕在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几对文明主题内部的紧张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和谐观虽然从历史时间的横轴上来看产生于近现代,但从人类认识史上来说,它却因其思想发展逻辑的超越性而归属于当代和未来,并科学地指出了人类文明走向和谐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西古代和谐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一个恒古常新的观念。通过追本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中西古代贤哲和谐观的相同与迥异之处。中西古代贤哲都充分肯定了和谐的价值,把和谐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社会和人生目标;揭示了和谐的内涵及致和之道。同时也表现出自然和谐观与社会和谐观、动态和谐观与静态和谐观、积极和谐观与消极和谐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科学观是科学教育的基础。传统的科学观注重实用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文化转向的科学观呼吁科学的人文关怀,后现代科学观呼吁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与融合。科学观的转向呼唤体现人文关怀、走向生活世界、凸现科学道德教育的和谐向度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