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教育投资社会经济效益探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问题,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60年代初以后,各国教育经济学者分别对本国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教育对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的结论,引起了各国对教育投资的重视。各国教育投资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增加迅速或连续数年呈上升趋势。80年代初,中国的教育经济学工作者,开始探索中国教  相似文献   

2.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主要投资形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结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别。本 文将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类型,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我国东 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教育人力资本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别。研究证实,地区产业结构不同引起教育 人力资本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也不同,经济发展越快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 越大。基于此,为发挥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政府应提高公共教育支出预算,大力 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相似文献   

3.
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以全国水平为基准,计量分析投资、就业、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因素在推动京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比较上海和北京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发现(1)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的贡献;(2)上海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型,北京经济增长则更多体现为固定资产和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三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义务教育的普及 ,广大劳动者的文化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经济特征的日益凸显 ,使人力资本或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也证明 ,近 2 0多年来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步提高 ,已成为现代经济持续增长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因此 ,单纯的劳动者数量并不构成各部门经济产出的限制性因素 ,只有受过一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才是经济产出的制约因素。统计数据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教育投资”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为了达到预期的经济和非经济效益,通过理性的分析决策,向教育机构投人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并对产出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此定义的内涵如下:(1)教育投资是一种动态的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教育投资的决策分析、投资实施、投资效果的评价与检测等;(2)主体的教育投资观存在差异:对国家而言,教育资本的转换旨在解决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危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借鉴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和教育类似于出口的思想,通过面板数据(Panel data)分析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0.13%,国家高等教育投资的溢出效果并不显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产出弹性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国家高等教育投入、发展高低重心不同的高等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7.
成人教育的跨世纪工程──课程结构改革断想寇铁纯,孙启良我国的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社会规模,形成于那个畸形的年代(“七·二一”、“五·七”).加之综合国力、产业结构、经济活动运作方式等诸多因素,至今仍处在调整、巩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管理体制多参借普教...  相似文献   

8.
试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投资和生产过程一样具有投入和产出,我们把教育过程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称“教育投入”,把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称做“教育产出”,那么,我们把教育的投入与教育的产出之比,称为教育投资效益。高等教育投资作为教育投资的一种特殊形式,广义地讲,它包括两个方面:外部效益与内部效益(即使用效益)。但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可划分为:社会精神文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从高等教育系统和科学管理可划分为:规模效益、结构效益、速度效益;从高等学校职能可上划分为:出人才的效益、出成果的效益和体现于社会服务的效益(简称“社会服务效益”。本文从高等教育系统和科学管理角度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效益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运用教育基尼系数量化了我国1997-2012年30个省份的教育投资公平程度。建立合适的Panel Data进行实证研究我国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当基础教育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逐步递减;各区域的高等学历人才并不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非常低;目前东、中部地区的教育投资的公平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可以较好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活质量相关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到1958年,美国经济家加尔布雷思(J·K·Calbraraith)所著的《富裕社会》考察了美国社会中相对高的生活水平和满足居民社会及精神需求方面明显落后状况之间矛盾后,提出了“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的这一概念。新疆居民生活质量是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及其原因,分析他们的生活水平、受教育水平以及这方面的变化,对建国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新疆居民生活质量是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及其原因,分析他们的生活水平、受教育水平以及这方面的变化,对建国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1.
正规教育对人的发展及对经济发展作用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一些经济学家过分强调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而导致一些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的失误,我国也不例外。这一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那么,教育对经济的作用究竟如何呢?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前人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指出:“一切资本中最重要的就是投资在人身上的资本。”他提出的“人力投资”(Investment in human)后来成为教育经济学的中心概念。20年代,苏联的著名学者斯特鲁米林通过调查证实了在微观经济学上个人受教育年数增加会带来个人收入的增加。60年代,另外两名苏联学者查津和伊加尔安通过实验也证实了斯特鲁米林得出的论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人力资本-教育收益率测算法”,来定量研究1978—2006年中国教育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采用侯风云教授的形成基础法来度量中国人力资本奇量,从而也是对“人力资本一教育收益率测算法”的补充与完善。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了1978—2006年间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48%。  相似文献   

13.
教育投资是把人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重大的资源来开发的投资。教育投资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本文拟就我国教育投资的成就问题及其对策作一探讨。一、我国教育投资的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重抓教育,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资。(见表1)表1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投资(1980~2000)从上表可以看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投资从绝对数上讲是不断增加的,2000年预算内教育投资比1980年增长近20倍。1986年至2000年全社会教育投资增长90.85%,其中预算内教育投资增长87…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印度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有效劳动投入模型和人力资本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模型的计量估计和检验,得到主要结论是:印度的初级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大,对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印两国中等教育层次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均有较高的显程度,中国该层次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印度;中国高等教育层次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印度则不显,同时,各级教育水平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对提高各自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也具有积极作用。总之,对于所比较的两个国家来说,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各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短缺状态终告结束,“过剩经济”挑战中国。“过剩经济”并不意味着人们不需要,也不代表商品市场的饱和,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指在工业化过程中,积累的必要性造成了劳动要素的收益增长速度不断慢于扩大再生产的速度、资本收益增长速度,从而导致需求增长慢于社会经济活动产出增长的相对过剩状况(《工人日报》摘1998年7月28日)。另外,国内经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萎缩,我国外贸出口增长幅度下降,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缩小。在这样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国直接投资作为我国投资的重要来源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我们通过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对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产出具有显著的单向影响,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我们发现外国直接投资与国内产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出现偏离是导致投资和产出波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按照各省(市、区)研究生教育发展程度,将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划分为四个类别。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划分方法,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四类省(市、区)间的“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从事R&D活动的人员数及投入时间”、“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数(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差异。国家应继续适当扩大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建立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第二、第三地区的高等学校政府应加大R&D投入;第三、第四类省份,除了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增加高等学校的R&D投入外,还要调动从事R&D活动人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王莉 《天中学刊》2001,16(Z1):15-17
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作用的产物.它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开放经济与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认为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并且增长率可能随时间变化而单调递增,这对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初我国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农民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借鉴了拉姆齐一卡斯一库普曼斯模型中的家庭效用函数,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即对教育的投入)如何影响微观个体(农民)的决策。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对自身的教育投入与其获得的人力资本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且这种行为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教育财政支出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亚洲“四小龙” 自然资源贫乏,五十年代末,它们的经济还是以小农经济或转口贸易为主.但自六十年代以后,“四小龙”在经济上均得到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们成功的经验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是一条重要的经验.一、“四小龙”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四小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极为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投入基本上超前于经济发展.台湾的教育投入自五十年代以来基本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的.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台湾就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教育投资大量增加.1952年其教育经费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