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影是一种用摄影机“观看”的艺术,因此电影展现了摄影机“眼中”“窥看”到的世界.看电影行为本身满足了人们的窥视欲,这使电影创作中“窥视”题材层出不穷, “窥”这一特殊视角往往也被赋以特殊摄影技法.笔者就“窥”这一话题,剖析“窥”电影行为的审美价值导向并结合实例分析电影“窥”视角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2.
何楚涵 《现代传播》2022,(10):120-126
电影因其在展示、造型、表意方面的巨大潜能,被人们隐喻成各种形式,如“综合艺术”“镜子”“窥视窗”“白日梦”“视觉交响曲”等,这其中,以“镜子”“窥视窗”和“白日梦”最为典型。电影的这些隐喻形式,不是对电影特质的简单比拟,而是电影自身的直接体现。因此,对电影隐喻形式的探析,既是考察电影如何将自身赋值于隐喻,打破影像与物质世界的一一对应关系,实现文本意义的位移,也即电影怎样将它的观众从有限的生活世界引入无限的意义世界,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意识与思维,更是在数字技术与传播媒介迭代革新的当下,对电影媒介本身的一种原点性的归纳,有助于为当代电影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视听界》2011,(6):17-17
点评: “粉丝电影”是近年来我国电影圈中的热词和新话题。它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粉丝电影”严格说来只是一个电影营销的概念。电影也是商品,有的卖故事,有的卖情怀,有的卖特技,“粉丝电影”卖的是偶像。虽然“粉丝电影”凭借人气偶像的出演,大多赚来了可观的票房收入,但并不意味着都能赢得好的口碑。当下的“粉丝  相似文献   

4.
【导读】吴冠军教授的新作《爱、死亡与后人类:“后电影时代”重铸电影哲学》借由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后人类思潮,试图把握“电影之为电影”的本体论要素。这恰恰构成了在后电影时代重新捍卫电影之合法性/独特性的一条坚实的论证途径。引言新千年以降,“后电影状态”(state of post-cinema)似乎悄然“迫近”电影研究的学术场域之中。  相似文献   

5.
从广义上讲,电影和电视应属于同一艺术范畴。电影电视表现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统一的创作意图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所谓的“影视圈”中,电影电视之间却人为地给划了一道鸿沟,推崇电影的认为:电影才是“高水准”的艺术,电视剧只是一种简单低级的娱乐,所以,一些演电影走红的“大腕”、“大牌”,是不拍电视剧的,而一些拍电视剧成名的演员,一旦接触了电影,成为电影演员,也“好马不吃回头草”,再不涉足电视剧了。而推崇电视剧的认为,电影正在失去市场,势必被电视、VCD等取代。实际上,电影和电视之间确实存在竞争,但更多的是互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存在和社会存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社会历史层面的“现代性”对“十七年”电影中的“现代性”产生了极度的压力,导致了主题的时代变化.在“十七年”电影中,来自社会现实层面的“冲突”及其解决,不同于经典意义的“悲剧”,而是正剧代替了悲剧,以一种“非冲突”或“反冲突”的方式来表现冲突,成就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一次联欢.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族(Chinese group)地区,外文电影作品“一作多译”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文章通过对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在电影文献(film literature)领域中,众多的“一作多译”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信息孤岛”(Cultural Information Isolated Island)现象,又通过深入分析相关统计资料,阐述了产生电影文献“信息孤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特色电影片名数据库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tie-in”中文是捆绑、搭配的意思,在其几个相关词组中,“tie-in sales”有“捆绑销售”之意,通俗来讲,就是商家所谓的“买一送几”;另一词组“tie-in film”则特指电影附加产品,是一种与电影相关联的各种商品,即同时出版改编的小说或原声带专辑唱片;而现在在国内的出版世界中,“tie-in art”这一词组则指与图书相关联的其它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将已出版的图书内容改编后制作成电影,然后依据电影内容再重新出版一部作品。因此,依笔者之愚见,图书与电影的“tie-in”关系似乎用“联姻”一词更能加以形象地说明。  相似文献   

9.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诗电影”就作为电影的一种风格样式在无声片时代出现,但仅仅只是着眼于节奏与诗的类似。紧接着,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接过了“诗电影”的大旗,创造出了“杂耍蒙太奇”,但也仅限于在镜头的隐喻上与诗相似。时至近二十年,诗电影才在世界影坛崛起并独树一帜,成为一种崭新的电影模式,不仅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写意性,而且更有其诗一般的含蓄美、净化美和意境美。诗也好,电影也罢,尽管他们不属于同一艺术范畴,它们仍然能相伴相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以为蒙太奇才是它们携手并肩的“月下老人”。  相似文献   

10.
刘心武 《出版参考》2009,(11):39-40
我和谢晋有过亲密交往。那是在1983年春天,他任团长,我和陶玉玲及一位法语翻译为团员,组成中国电影代表团,由当时的电影局派往法国参加在南特市举办的“三大洲电影节”。“三大洲”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电影节的宗旨是破除一贯由美国好莱坞和西欧“说了算”的电影评奖,试图闯出一片新的电影天地。  相似文献   

11.
高珊 《东南传播》2022,(3):79-81
话剧IP的影视化开发,成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融合大背景下的一个趋势,这也使从电影现象学的角度研究“电影经验”,分析戏剧改编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变得十分重要。从电影现象学的视角出发,从戏剧舞台到“触摸电影”实现了戏剧改编电影作品的感知方式变异。电影主体的视角存在内在认同的强情感性和外在认同的强悬念感的两种选择,“观众身体”与“电影身体”的互动存在“纵向意识”与“横向意识”的混合影响认同模式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12.
周兰 《现代传播》2005,(6):129-131
目前,在我国,在推出一部电影的同时、或前、或后,往往会出现一本或多本介绍电影的书,内容包括电影剧本、拍摄背景、导演思想、演员访谈、专家解读等等,一应俱全。这种电影书,我们姑且称之为“纸上电影”。比如,现代出版社有一个梦剧场系列丛书,就专门出版这种“纸上电影”,已出版了近五十本这样的书,其中有电视剧有电影,象《大腕》、《寻枪》、《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等电影都被搜罗在里面。每本书也即每部“纸上电影”的内容大致包括:电影剧本或电影小说、主创人员创作谈、剧组感悟、影片拍摄花絮、专家和观众的电影评论、大量的剧照和电影…  相似文献   

13.
黄懋 《东南传播》2022,(2):69-72
近年来的“科幻文艺片”指称涉及类型片的“现代主义策略”问题,它往往处于类型电影研究的边界,而借助吉尔·德勒兹关于“现代电影”的根本性思考可以进一步揭示“策略”背后的美学依据。战后兴起的现代电影曾借用科幻片的样式,试图在类型框架内开展“时间-影像”的电影实验,其关键是将题材内容与电影经验中的“时间”问题化,由自在的变成自为的。所谓“科幻文艺片”正是延续了这一美学策略与传统,通过对“纯视听情境”“回忆-影像”与“时间绵延”进行科幻式的想象与呈现,将叙事结构、风格样式、影像形式与题材内容统一在时间问题中,为科幻类型电影与艺术电影的融合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影产业链的重构及其潜在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匆匆走过了她百年辉煌的历程,透过其独有的东方情思和璀璨镜像,人们将不难理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轴线,那就是:紧握着电影产业之链,中国电影就兴就昌盛;反之,割断或弃置了电影产业之链,中国电影则衰则没落。“百年辉煌”的庆典之后,如今我们所面对的则是全球化的语境,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事实上我们业已跨入一个新的“履约”(即WTO约定)历史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一轮的电影产业革命,正是被“履约”这一历史环境和历史进程“逼”出来的,是在电影市场的生死临界点上沉静下来而后所做出的抉择。新一轮的电影产业革命,恰…  相似文献   

15.
朱思敏  彭兰 《新闻界》2024,(2):62-72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种致力于满足视听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实践——无障碍电影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无障碍电影体验为例审视视障者的“观看”问题,分析他们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理解他们的影像认知逻辑,并明晰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内容及意义层面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发现,视障者通过无障碍电影形成了视觉观念,他们能透过无障碍电影中熟悉的概念描述、丰富的细节,在心中建构起独特的声音“景观”和视觉意象。视障者对电影的认知理解存在三级“阅读”模式,他们“阅读”层次的不同源于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期待。视障者建构起视觉心理图景的过程可以从情感、语言、感官、空间维度来理解。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审视观看问题,不断反思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传播。  相似文献   

16.
北京青年电影评论学会在9月27日的《中国电影时报》上发表长文《论平庸》对我国有大量平庸电影存在这一现象,从电影创作、电影审查、电影发行、电影观赏等角度,作了多向性审视。文章提出要将电影批评的战略重点转移到批评平庸上来。并对电影批评现状作了深刻反省,认为当前中国电影批评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有气无力”和“无能为力”,在相当程度上将热情和兴趣放在为数十分有限的“探索片”上,并求全责备,使一些比较好的探索性影片难以存活;另一方面,大量的平庸之作在无人注意的情  相似文献   

17.
提起“金鸡奖”和“百花奖”,人们自然会将它们和电影事业连在一起。在电影评奖中,“金鸡奖”是由专家评定的大奖;“百花奖”,则是由群众评定的大奖。我国新闻事业中,也有一项“金鸡奖”,就是一年一度由中国记协组织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以及由各省、市、自治区记协组织的省级新闻奖评选。但是,好新闻评选也有缺憾,即还没有类似电影“百花奖”的奖项。新闻评奖能否也设“百花奖”,让人民  相似文献   

18.
谢培  王迅 《新闻天地》2010,(9):47-47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无论是“催泪弹”也好,“伪灾难大片”也罢,“电视剧电影”也成,但它绝对是2010年最大的电影赢家。3天破亿、4天1.7亿、5天破2亿、7天破3亿、11天破4亿。截至本刊发稿,这部以1976年大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命名的电影,票房已经超过6亿——这也刷新了冯小刚和整个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  相似文献   

19.
《数字传媒》2004,(1):38-39,42,43
在北京北三环上有座著名的电影基地“北影大院”,中国电影集团就坐落在这里。进大门朝左走,经过一座古香古色的大宅院,便来到一座老式小楼房,这就是中国电影“数字化”的核心,“中国电影数字化产业基地”——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0.
张昆  王臻 《编辑之友》2023,(1):102-109
奥斯卡电影是美国文化的“先行军”,研究其中的中国形象有助于把握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图。奥斯卡电影里百年中国形象经历了从“东方古国”到“落后中国”“摇摆中国”再到“多元邻国”的嬗变,总体表现为多重性和复魅化的奇观社会。奥斯卡电影全球票仓布局与“两个美国”共同促成了这一形象的生成,美国电影文化力又按照自身价值体系改写中国文化,所塑造的“球土化”中国形象表征着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拼贴与重组,也带给中国人身份认同的迷思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