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邓政阳 《教学月刊》2010,(12):24-26
“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言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相似文献   

2.
语言“菜”     
<正>有人问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汪老师,中国美食中您最爱吃哪道菜?"汪曾祺听后,沉思一会儿答:"我最爱吃的一道菜叫‘语言’。"接着,汪先生借一副对联作了诠释。他说:"我到一家酸菜鱼馆就餐,店铺墙上张贴着温馨提示:‘细吞慢嚼,品人生香美滋味;狼吞虎咽,尝莽撞利刺苦头。’我觉得这是富有哲理张力的语言。寥寥数语,藏做人风向,展做事风格。因此说,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汉字中,"他"是一个后起的俗体字,最初写作"它"。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徐灏笺注:"古无‘他’  相似文献   

4.
傅丹萍 《现代语文》2007,(12):114-115
钟启泉先生指出:"我国80年代以来对‘应试教育’、‘应试学力’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学校知识’的批判"。①而对"学校知识"的批判,实质上是驱除这一种的"学校知识"而呼唤另一种的"学校知识"的举动。对语文教育的种种讨论乃至争辩,本质的问题就是"什么知识最有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空白"呢?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已实写出部分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这种‘空白’存在于文学文本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层面上……‘空白’是吸引与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  相似文献   

6.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析字"例说     
《三国演义》第九回写道,“是夜有数十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董卓)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歌声悲切。”毛宗岗父子评注道;“‘千里草’乃‘董’字;‘十日上’乃‘卓’字;‘不生’者,言死也。”这首童谣运用了析字这一修辞手法,隐蔽地,然而又是无比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切齿痛恨董卓的心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时董卓暴政弄得天怒人怨的历史场景。析字是指对文学形体加以离合、增损或只假借字形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用来表达不便直说的思想内容,也可以使说话婉转,增强趣味性,从而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析字常用在对联中…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专家成尚荣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一、面对"错误",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学中,教师常常这样处理学生的错误:或有意回避,刻意掩盖;或简单粗暴地严厉批评;或不负责任地一味赏识。其实,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9.
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楹联,挂在或者贴在柱子上的对联,也泛指对联。其历史悠久,如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所述:“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所谓“十字”,就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联被公认为中国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11.
欢乐便利店     
自我介绍我班转来一名新同学,她在自我介绍时说:"……我‘未必会’是最聪明的……我‘未必会’是最漂亮的……我‘未必会’是最优秀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第44页上,这样写着:“三、一幅有关的对联1980年,华罗庚带领小分队到江苏省指导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他在一张图表的两侧题写了一幅对联: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人;举手有悔大丈夫,纠正错误。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的状态,成为人们达到目的的有效策略。著名教育家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  相似文献   

14.
百日咳     
时届冬令,气候寒冷,一般儿童最易患咳嗽之类的毛病,如‘百日咳’就是最普遍的一种。 ‘百日咳’是三岁左右的幼儿最易感染的一种病症。这是由一种名中‘百日咳嗜血杆菌’从空气中进入儿童的呼吸道—支气管,就在这些部位发炎。假如和患了‘百日咳’的儿童接触,患儿咳嗽时,唾沫飞溅,在这飞沬中含  相似文献   

15.
<正>当语文界有70多种"ⅩⅩ语文"的旗帜在高高飘扬时,特级教师李仁甫却另辟蹊径,从课堂的角度来研究语文教学,提出"生成课堂"新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课堂"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他援引这一解释对"课堂"作了新的界定:"‘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是指特定的时间,‘教室’是指特定的空间。简单地说,前者强调‘现在’,后者强调‘场所’。而‘现在’与‘场所’"合起来表述,便是‘现场’。而作为课堂,自然是有教学任务的现场,所以对课堂最完整却又最简洁的表述,叫  相似文献   

16.
三个我     
<正>一天,孙子问爷爷:"什么是灵魂?"爷爷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爷爷的爷爷讲给爷爷听的:"据说我们身体里有三个‘我’,这三个‘我’引领并保护着我们度过一生。第一个‘我’是最冷酷的,是周围人看得见的。第二个‘我’是最温暖的,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看到。第一个‘我’和第二个‘我’总是在为对人的控制权而争执,他们的斗争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怀疑和恐惧,而只有第三个‘我’才能协调前两个‘我’,使他们和谐相处,没有人能看见第三个‘我’,有时我们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逗你乐     
对联语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征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有一句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相似文献   

18.
正哲学研究者叶秀山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牢固的……"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根系。作为母语的中文,还是一种美的存在。小学母语教育只有坚持走民族化、审美化、儿童化之路,才能真正走进母语教育的核心。一、植根民族土壤,找寻母语教育"灵魂"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这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母语教育应深深植根于本民族土壤,回归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独具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符合中华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习惯的母语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妙联巧对     
高考巧答对联一九三一年,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是当时高校招生考试出题官之一,负责国文卷。这一年,他在国文考卷上加了这么一道对联试题,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  相似文献   

20.
阅读代沟     
有一天,一位老人对一个小孩说:"你知道当年金庸写的14本书可以连成一副对联吗?就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写得多好啊!"孩子不屑一顾,笑笑说:"你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