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挚爱主题来源于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情的定义。昆德拉对阿里斯托芬的说辞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并针对现代社会的挚爱与爱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昆德拉的思考实际上是对阿里斯托芬言说的一种衔接。不仅如此,昆德拉还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了阿里斯托芬言辞中所包含的挚爱理想的毁灭因素,对挚爱进行了怀疑。这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是否挚爱就真的不存在?同时,它也促使当下的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探究挚爱主题。此外,昆德拉还通过作品中具体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社会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门类,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是用音乐思维革新小说的杰出代表.音乐思维的运用不仅使昆德拉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革新,也加深了小说揭示矛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借用音乐的节奏,昆德拉在代表作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对此加以分析,可揭示蕴含其中的昆德拉小说理念.  相似文献   

3.
<正>记忆语录现在市面上能买到上海译文社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最为读者熟悉,为作家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小说,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出版至今,一直被翻译成  相似文献   

4.
戚方方 《考试周刊》2012,(35):25-25
卡夫卡说:"生命就像我们上空无际的苍穹,一样的伟大,一样的深邃。我们只能通过‘个人的存在’的锁眼谛视它;而从这锁眼中我们感觉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  相似文献   

5.
不禁想起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书中提到的轻与重,便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认识。当对生命的价值怀疑时,心便会陷入一种困境,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认识人生,从而给心一个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关注人类生存境遇和两性关系的哲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两个女性特蕾莎和萨比娜,两者都倒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失落的女性存在,但又不失其确认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小说体现了作家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两性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做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姚迪 《文教资料》2011,(12):30-32
本文试图通过特丽莎的梦境解读特丽莎身上的灵肉冲突问题,进而解读她在由母亲、性爱、社会所组成的世界中对自我的探索最终所形成的悲剧循环悖谬处境,从中解读作者寄托在特丽莎身上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米兰.昆德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结构",即对复调艺术及音乐节奏的运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通过配乐与场面调度成功再现原作"音乐结构"中"轻"与"重"的回旋、"快"与"慢"的变奏。这不仅是对小说精神与小说形式相对忠实的视听解读,也是使电影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昆德拉对小说形式进行音乐化探索的意义。在影像时代,小说的形式将不断走向开放与多元。  相似文献   

9.
上帝创造人类,首先创造了男人。因为怕男人孤单,于是从男人的肋骨上取了一根骨头,又创造出了女人。可见女人从创世纪开始,就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然而即使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依然不能否定她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写的两个现代女性即萨宾那和特丽莎,她们各自都在灵与肉--人类的两重性方面挣扎着。这种个体的挣扎,是建立在个人伦理述求的基础上的。而这两个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的女人因为托马斯这个男人而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带给人们的主要想象无疑是两者之间的无形较量。 刘小…  相似文献   

10.
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当中,哲学形而上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主人公特蕾莎和托马斯在灵与肉、"轻飘"和"沉重"的生活当中一直反复踟蹰,虽然二者对于灵肉和生命的看法各有不同,但两人均走在同一条永无止境的生命之路上,因此"在路上"也成为这部作品的一大重要主题。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将从简单介绍米兰·昆德拉及其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入手,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探究该作"在路上"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分别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两部作品书写了几乎相同的逃离主题。大江健三郎和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逃离,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冷战背景下霸权主义扩张的结果——霸权势力的入侵导致了人生生存的不安定以致逃离的处境。此外,他们笔下的逃离也是现代文明背景下人无所适从的荒诞处境的真实反映,只有通过超越逃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12.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身体成为叙事意义的集结点,蕴含了丰富的能指,承担起言说性别权力关系与身体哲学的重要使命。改编后的影片《布拉格之恋》中的女性身体完成了从文字符号到影像符号的艺术形式的复杂转换。然而,两种异质叙事媒介呈现的身体必然存在不可缝合的裂隙:小说中女性身体的处境隐喻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位置,具有传达作者关怀弱势群体的言说功能与符号意义;电影中女性身体的深度被平面的景观身体取代了,沦为男性人物及观众观看的欲望对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模式,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作品中的神话以及《圣经》原型意象,以期使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独特创作技巧和创作思想,增强小说的阅读性。  相似文献   

14.
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思索着的小说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小说将人类的生存情境提到形而上的高度,反映了在那个社会环境下人的扭曲及人际关系的异化等问题,体现出昆德拉对于新时代下现代人异化问题的新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内容和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的了解,分析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探讨了米兰·昆德拉作品中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继承,揭示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昆德拉作品中对于生存和人生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共同之处是在小说里思考存在,探索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这突出体现在宽泛意义上关于政治和性爱的思考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显示了两位作家关于轻与重选择的艰难、灵与肉冲突的挣扎的思考的既共通又相异之处.基于内在的思考,两位作家关于"历史"和小说艺术的看法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进入90年代,阎连科的乡土小说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寓言化叙事。这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乡村层面,上升到寓言层面,表现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状态,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阎连科成长经历的梳理,发现少年记忆给他的神喻,对他小说中流露出来的神秘气息和寓言性的深刻影响。主要分析他作品中的生命这一寓言性主题。他通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去发现生存的艰辛和韧性。用寓言叙事的策略,以生命的特殊形式.追寻生命本身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19.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这样说过,小说“是在世界变成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探索”。在这个精神目益失重的年代,文学被置于消费的链条之上,它还能承受探索生活的期许么?它将如何在艰难处境中获得人性的永恒和对人生的哲学追问,导向对丰富精神境界的追求呢?这一语境同样昭示了文学批评的歧路和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代表作品,书中充满了他惯有的冷嘲式笔调。然而这冷嘲背后并不是否定一切的道德相对主义,却是一种对人类存在的沉重思考。笔者以爱情为切入点,展示了昆德拉在"非如此不可"与"灵与肉"两个根本性的词语上如何解构爱情作为一个概念的崇高性,并肯定了它作为真实人性流露时的存在,从而引申到他对人类真实情感的重视和追求上,并挖掘昆德拉期待人类通过不断自省来构建伊甸园的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