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莉对婚姻爱情悲剧性的描写还表现在她对婚姻爱情悲剧原因的探讨上。造成婚姻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阴谋”的参与,婚姻爱情当事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掉进婚姻爱情的阴谋陷阱,难以自抛二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特别是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文化观念与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文化观念和旧文化观念的冲突等是构成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三是东方式的“宿命”观与西方式的“原型”理论构成池莉婚姻爱情悲剧小说的更为抽象的哲学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三言”“二拍”中,沉睡了数千年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了,首先,她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的“人的价值”,开始关注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她们突破了传统婚姻观中的门第观念,崭新的婚姻观突出了自由选择与两情相悦,冲击着传统的两性伦理秩序;再次,自由平等的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道德所宣扬的妇德、妇容、妇功等观念面临着挑战,这也为女性实现自由平等提供了可能.这一切都体现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女性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4.
唐晓琴 《文教资料》2010,(12):10-11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悲剧性。在所表现的各种各样的悲剧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宝黛的爱情悲剧。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由封建的婚姻观所造成的,封建婚姻观否定了黛玉,同时也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宝玉,从而否定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本文将从封建婚姻观的角度出发,对宝黛的爱情悲剧进行一些探索,在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下,宝黛之间超越现实世俗的爱情必然为社会现实所不容,必然遭到封建家长的残酷扼杀,必然会有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雷蒙·威廉斯在现代“悲剧死亡论”的众声喧哗中,重新冷静地思考了悲剧的现代性问题。他从情感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革命与悲剧联系起来,通过对“自由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所表征的悲剧观念、革命观念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现实反应和情感结构变化的分析,揭示了现实革命行动的必然性、革命目标的绝对性、革命信仰的不可磨灭性和革命行动过程的悲剧性;在文学批评层面,他通过布莱希特探寻现代悲剧意识与未来的革命形式,认为革命的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形式的构造张力来突显当代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和欺骗性本质,激起人们的悲剧意识和革命观念。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相互呼应,最终形成了对现代社会悲剧观念转型之际的重要理论构想,为转型时期的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延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性是相当突出的。因此只有深入地研究他创作中的悲剧意识,才能探讨他作品中那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冰山”的内涵。为此本文力求对他创作中的悲剧意识及其艺术作一探讨,以便更全面、透彻地理解他的作品。 海明威的悲剧意识是建立在他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础上的,并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他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消极方面的抛弃和反叛,对西方传统文学观念精华部分的吸取。关于西方现代文学意识我们不妨引用弗索的观点来说明。弗素曾借用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费瑞的“三阶段文学模式论”来分析现代文学意识。这种  相似文献   

7.
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观念的发展,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悲剧作为美学范 畴,在古今中外的文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样式,几乎都具 有悲剧的审美表现功能,并各有其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典范作品。对悲剧这一美学范畴, 西方文论的传统说法称作“悲”、“悲剧”或“悲剧性”;从中国古代文论来说,在诗论中把它 总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称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则称作“苦戏”、 “怨谱”、“哀曲”等等。尽管中国古代文论没有“悲剧”这一专门用语,但“怨”、“悲”、“愤”、 “哀”、“哭”、“苦”等这些提法,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科学概括和表述方式,广义地说,其内 容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西方文论中的“悲剧”这一美学范畴的科学内涵。 中西文论中传统的悲剧观念,基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具有极不相 同的理论涵义。在中西相关观念的比较研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悬殊的差异性, 同时也可以看到中西文论发展在审美规律上具有相当深刻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不同,多以团圆作结.其团圆的结局呈现出两个特点:“虚幻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主要文化因素有:传统的乐观主义的民族心理,循环往复的哲学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念,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佛家的三世轮回观念,道家的成仙得道观念等.  相似文献   

9.
“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他对于天人关系的个人探索。他注意到天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有相分裂的一面,叉特别重视人的精神独立与独特价值,并在《史记》中予以突出,使得《史记》所兼具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具有与古希腊悲剧观念极为相近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悲剧,不论是作为一种文体形式还是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它都有悠久的历史。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叔本华、鲁迅等对悲剧有过精采的论述,因此,本文不准备对悲剧以及悲剧意识的概念作精细的辨析。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个适当的构架,并在这个构架中充分认识新时期的悲剧小说以及小说中悲剧意识的发展和演变。一般说来,在古今中外的悲剧中,大多隐含着这样的共同意蕴:它描写一种值得肯定的价值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扭曲、变形以至被破坏、毁灭。鲁迅曾把悲剧的这一共同意蕴或内质概括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作家对价值的判断及对其毁灭的原因的理解不尽相同,因而形成不同的悲剧意识,在不同的悲剧意识的制约下,悲剧也会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本文即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使用“悲剧”和“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