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改革,从"大包干"开始.当时,当于"大包干"的报道铺天盖地,主调就一句话:一包就灵! "大包干"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大包干"是不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大因素?采访农村,观察农村,接触无数个农村致富的典型,我的结论是:引发农村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不是"大包干",而是逐步放开和逐步成熟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农村,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新华日报新一轮的改版中,"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承担了改革市县报道、改革农村报道、改革基层报道的重任。这样的探索为今后进一步改进相关报道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党报不能疏远农民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一些媒体将报道的着眼点自觉与不自觉地转到都市生活、城市建设、大工业项目与时尚休闲等报道上,而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民则渐渐淡化,对于农业和农村报道慢慢失去了热情。党报日渐远离农民,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上出现偏差,报业迫于竞争压力,受到发行和广告影响。《宁波日报》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三农"报道。在许多同类城市党报取消"农村部"的情况下,十余年来始终坚持将"农村部"作为一个独立的采访部室,配备了七八名有一定资历的记者,报社领导经常指导策划部署"三农"报道,记者采访了大量鲜活的农村新闻。  相似文献   

4.
"大包干、万元户、农业税、剪刀差、农民工、新农合、海选、新农村",有记者归纳集中了这些"热词",由此回顾风云激荡、决定亿万农民命运的农村改革三十年.作为丰富多彩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改革每个节点的报道同样值得回味.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报道,全国一盘棋。媒体同题作文,同台竞技,拷问媒体诸多问题,从中预示了媒体竞争的走向。竞争领域向农村延伸 2006年上半年,浙江省衢州市委宣传部筹划了"新农村新衢州新家园"大型主题报道活动,组织市、县新闻媒体百余名记者下农村蹲点采访。一些农民兄弟说,多年未见这么多记者下农村了,我们欢迎。记者为什么受欢迎?农村需要媒体倾情关注。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媒体资源配置"城市化"取向,使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相等的信息待遇。都市类晨报、晚报,农村很少见到,即使是党报发行到基层的受众也就乡村干部一级,普通群众看不到。媒体报道重点、报道面、报道内容、报道地区和单位等方面,也明显偏向城市。大众传媒对农村受众漠视,广大农民在媒介内  相似文献   

6.
用十六大精神指导新时期"三农"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最大国情是什么?答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无论就其所占人口比重,还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三农”都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农村是中国改革的突破口。新华社农村报道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为推进农村改革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相似文献   

7.
常听人说,农村改革的摄影报道不如前几年有气势、有深度,更有人感叹,潮头部看不清了,朝哪里深呀。显然,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的深度正在成为我们思想“取景器”里的调焦中心。记者应当怎样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改革摄影报道本身,有所突破与创新呢? 奔流与漩涡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直接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然其深度追求则始自记者在农民群众中的调查研究。刚开始,农村改革摄影报道发展流向并不明朗,报道也显得分散,1979年9月终于以全国最早反映责任制政策兑现的“棉花姑娘的喜悦”为标志,确立了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主流。一时间,来自鲁西北、豫东、淮北、苏北等地的摄影报道形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改革,从"大包干"开始.当时,关于"大包干"的报道铺天盖地,主调就一句话:一包就灵! "大包干"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大包干"是不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大因素?采访农村,观察农村,接触无数个农村致富的典型,我的结论是:引发农村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不是"大包干",而是逐步放开和逐步成熟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9.
处于第二步大改革中的农村经济,正在更大范围内向更深刻的方向变革,并显示出同前一阶段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与之相应,农村经济报道也面临着崭新的课题。因此,深入探讨农村经济报道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对于掌握报道的主动权,显得十分重要。有人认为,从总体看,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似乎不如第一步改革期间有生气、有声势,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三农"报道面临着新的课题,也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准"三农"报道的支撑点,立足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民,切实为农业的改革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农民的致富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一、着力加强"三农"报道的导向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领导下的新闻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陈天赐 《今传媒》2016,(1):93-9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以《广州日报》历届亚运会报道为内容分析文本,从中国新闻的改革发展视角来探寻其引导的嬗变路径.结果显示:《广州日报 》 亚运会报道导向沿着"锦标体育"——"生活体育"的路径发展,与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和体育发展的轨迹相符,折射出中国体育和中国新闻业改革发展的节奏和变迁,并对《广州日报》日后的亚运会新闻报道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定西市地处甘肃中部,所辖6县一区都是国家扶持的重点贫困县和老少边穷县,全市300万人口,90%左右居住在农村,大部分农村处于自然条件极其严酷的山区和高寒阴湿的丘陵地带.在此情况下,地市党报更应有所作为,做好"三农"报道.  相似文献   

13.
倾听民生疾苦,与农民同喜同忧 随着大量农民不断走进城市,新的生产生活观念走进农村,农民朋友体会着进步中的欢喜,改革中的阵痛,发展中的迷茫.因此,有太多的民生疾苦需要媒体关注,与农民同忧同喜的农村报道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改革的报道中,我们许昌日报始终以每个时期党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为依据,在把握总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注视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新经验,面临的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选取报道的“切入点”,组织规模报道,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在选取“切入点”时,我们侧重抓了农村改革中的“难点”、农民关心的“热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亮点”,以此打开报道局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在这几年全省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奖比例都在推荐作品的60%以上。我们报社获得的6个一等奖,全部是来自农村的报道;有两篇作品还…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后,对农村改革的宣传,已从被动转向主动。回顾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农村的报道,基本是站在为农村改革辩护的角度上进行宣传的。当前农村的改革在深化,下一步的农村报道该怎么搞,我认为必须在深度、广度和实在上做文章。深度就是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引导农民用符合商品经济的规律发展生产,《农民日报》有一篇题为《八百公里跟车记》的报道,文章介绍了过去是争论该不该流通,现在是大家理直气壮地搞流通,对乱设卡提出了批评。同时又引导农民树立商品经济意识。要有风险意识,不要好销的农产品就搞商品经济,不好销的就想让国家包销。农村的报道不但要有深度,还要“实”,就是教给农民商品经济知识,教给农民生产优质、高效、高产农产品的办法,给农民传递有价值的经济  相似文献   

16.
第十一届"北京新闻奖"评选于今年6月6日揭晓.参加这届新闻奖评选的文字作品和获奖作品数额与去年数量相同.参评稿件的质量有了新的提高,稿件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反映去年我国人民关注的几件大事、喜事的报道十分突出,涌现出了一批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的好作品.市属报刊、通讯社、新闻性期刊、市专业报系统、市企业报系统、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经逐级评选共报送123篇文字作品.各类稿件高扬主旋律,热情讴歌首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开拓报道深度,抓住群众关心的问题深入探讨,社会反响较大,充分反映出本市新闻宣传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两会"报道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媒体传播功能的发挥,它在推动中国民主进程、改革深入、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多年来"两会"报道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模式,但又在不断地追求创新和突破.本文在对"两会"报道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析2011年"两会"传播的新特点,指出"两会"报道的"全媒体"运作方式及其新闻话语的政治学修辞和"公民新闻"等特色,同时还认为"两会"报道正在逐渐推动公共新闻的实践和完善,促进媒体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全方位发展,最后还勾勒了"两会"报道尚待提升的空间,为未来的"两会"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80后"这一概念从一出现就被贴上了标签,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一定的偏颇,媒体的报道当然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关于"80后"报道的分析来探讨其报道特色,以及报道中是否存在对"80后"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9.
常听人说,农村改革的摄影报道不如前几年有气势,有深度,更有人感叹,潮头都看不清了,朝哪里深呀。显然,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的深度正在成为我们思想“取景器”里的调焦中心。记者应当怎样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改革摄影报道本身,有所突破与创新呢?  相似文献   

20.
天气转凉,高温已远.对传统媒体而言,高温报道是"四季歌",每逢酷暑,总会有这一系列的报道"应景". 高温报道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常规的气象报道,如今很多本地媒体通常都是"每日一报";二为记者亲历报道(体验式报道),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广播电视类媒体,往往都会安排记者体验高温天里照常工作的职业岗位,比如,清洁工、交警、外卖小哥、快递员等;三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送关爱的报道,给贫困家庭"送清凉"、向建筑工地工人送爱心等都属于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