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宏 《现代出版》2006,(3):34-37
出版业尽管对内容和市场孰先孰后何重何轻曾经有过不少的争论,然而,有一点大家还是达成了共识的,即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出版社生存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对市场的引导、开拓、培植和控制应该是值得关注并进行努力的焦点。而就图书市场这个角度而言,营销为王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实际。对于大学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营销工作同样已经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我国大学出版社近年来在出版业异军突起,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业一股新的力量,这除了大学出版社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高校作者队伍和内容信息资源等因素外,跟它们在图书市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出版业转制改革以及生存发展并逐步融人国际出版业的大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很猛,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一朵奇葩和亮点。与此同时,对于我国大学出版社的事业,人们都在作着各种各样的思考。大学出版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别于非大学出版的特点何在?它的关键定位又是什么?在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形势下,大学出版未来的走向又应该是怎样的?通过对美国大学出版社的观察和了解,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黄东红 《出版经济》2005,(11):60-62
图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给出版业带来严峻的挑战,财务管理在出版社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产业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本文拟就财务管理在出版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1978年到2008年,对于中国出版业,尤其是大学出版社意义非凡。30年间从无到有,从孱弱青涩到蓬勃发展,成长为中国出版业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商业现象,这一页值得我们认真书写和纪念。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电子出版萌芽于 80年代末,起步于 90年代初,发展在 90年代末。今天,我国的电子出版业,无论出版、制作、发行机构,还是载体、品种、复制量,都初具规模,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行业管理体系也日益完备。在我国电子出版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出版社由于对科技发展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技术创新意识,对我国电子出版特别是早期电子出版的探索发挥过骨干的作用。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简要回顾大学出版界对我国电子出版早期的探索,对电子出版业和大学出版事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出版社成为我国电子出版的最早拓荒者  …  相似文献   

6.
徐蕾 《现代出版》2006,(2):24-26
德国的经济学家李斯特说过:“一个国家不可能穷,如果它具有财富的生产力,它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财富的生产力比起财富不知要好多少倍。”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比资金更重要的是生产力,是创新的观念和经营管理的理念。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能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和变化。出版物要在市场经济中取胜,创新是其中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书稿是出版社的命脉.只有掌握了获得适应市场需要的书稿的途径,出版社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出版业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单纯凭作者投稿已不能满足21世纪中国出版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王巍 《现代出版》2001,(2):12-14
随着我国加入 WTO日期的临近,对出版业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那就是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作为中国出版业的一部分,大学出版社从初创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国家的出版事业,为教学、科研以及知识的传播积累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我们也该认识到,在基础和定位、体制和特征、职能和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大学出版社同一般社会出版社 (或称商业出版社 )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广大大学出版工作者,要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些差异进行明智的辨析,进而探索大学出版社的运作规律,最终形成中国大学出版业…  相似文献   

9.
专业出版是未来出版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出版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随着国内分销市场的逐渐开放,国有出版社的全面改制,国家有关出版业新的产业政策的出台,国内出版界将面临新的一轮洗牌,图书市场将出现一次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雄的竞争局面,这场变革将是中国出版业历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它给出版业带来的影响将是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张煦 《现代出版》2007,(3):35-37
出版社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人才问题始终是出版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国出版业曾长期在政策和制度的保护下,享受着近乎垄断行业的利润,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手段单一,缺乏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难以激发优秀出版人才的创新行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入世承诺的兑现,境外资本对境内出版业的渗透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图书出版业一些原本"隐形"的非国有成分也渐渐浮出水面,与国有出版社展开了激烈人才争夺战.  相似文献   

11.
一、两个不明导致生存危机 近几年,教育类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教育出版社出现生存危机的状况已是业界共知的事情,对此,板子打到谁那里都觉得有点冤,管理部门说,企业内部的经营问题不好过多插手,只能在大环境上协调;出版集团说,各社都要生存,对相互抢市场的现象只能协商;出版集团说,各社都要生存,对相互抢市场的现象只能协商;  相似文献   

12.
他是2008年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获此奖项自然有其道理,我们不妨从其出版的专著——《出版问道十五年》中略窥一二.他就是吴培华.《出版问道十五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问题探究篇”、“情系大学篇”、“编辑思考篇”、“人才教育篇”和“快人快语”五个部分,收录了作者在出版业从业十五年来思考“发问”所形成的文字.这十五年间,如作者所言,“身兼出版实务、出版理论研究、编辑出版教育三重身份”,但正是有了这三种不同的身份,作者才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对出版业进行发问.在“问题探究篇”里作者用三句话概括20世纪末中国书业的状况,指出“所谓的繁荣掩盖了泡沫现象,利润的增长掩盖了结构失衡,政策的保护掩盖了潜在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冯洁 《编辑学刊》2005,(5):60-63
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 在版权贸易中有一个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的"附属权"(subsidiary right)市场,这个市场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已经相当成熟,其经营秘诀就是四个字--资本经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资本经营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跳板.资本经营重视的是资本的支配和使用而非占有,也就是说资本的流动性才是利润之动力.笔者认为图书出版附属权就是出版社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营资本,让附属权这一重要资本运动起来,不要闲置,它就会成为中国出版业跨媒介传播一柄出鞘的剑,给出版社杀出一条生机勃勃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社")致力于学术出版.5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伟大旗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不渝地坚持品牌战略和精品战略,探索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学术出版之路,推出了一大批高端学术精品力作.自2009年以来,《历史新起点书系》、《中国近代思想家思想文库》、《中国审判案例要览》、《萧公权文集》、《胡华文集》连续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人大社在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办法.  相似文献   

15.
认真研读2007年第4期<大学出版>杂志上发表的柳斌杰署长<只有高起点才能大发展>一文,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文章全面总结和论述了中国大学出版社的定位、成就、发展战略及发展目标等诸多问题,为大学出版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改革实践,谈一下个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6.
梁涛 《编辑之友》2004,(3):74-75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出版社作为特殊类型的企业,它的产品(图书)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出版社自身的兴衰,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今,图书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质量问题成了突出的问题,而这又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却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质量问题是出版界的一个永恒话题.图书质量的高低虽然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水平,但它与编辑工作的质量同样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陈顺增 《传媒》2007,(11):30-31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行业报也从衣食无忧的"甜蜜岁月"走上了自谋生路的"艰辛旅程".在新形势下,行业报既要高水平服务于所在行业和产业,又要向市场求生存,怎么办?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努力搞好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当前,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行业内外对于今后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着各种分析,其中如何增强中国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对于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问题,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提出,国家的竞争力与企业的竞争力不是一回事,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国家竞争力还可以保持15年,而企业的竞争力即企业在全球化资产中赚钱的能力仅能维持3到5年.这个判断是残酷的,更是令人警醒的.出版行业也许没有这么严重,但是这个问题显然不可回避.那么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何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今后出版的全球化竞争中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确实应该提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2003年中国进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报刊经营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我国报刊业的改革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事业单位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再到"转企改制",从单一媒体到媒体集团,从以传者为中心的定位向以受者为中心,从重视采编忽视经营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