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鸟意象在陶渊明诗歌中蕴涵丰富的象征意味,与其人生转换、自然追求乃至其所处时代的魏晋精神均有关联。鸟之平淡质朴形象有助于陶诗深远意境之生成,达到借物自况、托物言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有一只鳄鱼,他经常以其它动物为食。有一天.一只聪明的鸟儿对鳄鱼说.“听着鳄鱼!马上离开,否则你会后悔的.”  相似文献   

3.
青鸟 《小学生》2005,(4):38-41
飘飘这位可爱的“花大姐”,张着一对漂亮的翅膀,一天到晚都在飞,这不, 刚刚和藏羚羊分别,又向东飞了,飘飘的大眼睛又直了——看见什么了?  相似文献   

4.
非马,本名马为义,台湾著名诗人.   短小精悍、机智灵敏、含蓄蕴藉是非马现代诗创作的艺术追求.他善于用凝炼浓缩的语言营造令人惊奇的意象,追求用最经济的手法表达最丰富的感情,从而饮誉诗坛.……  相似文献   

5.
啾啾是一只黄莺。他是全世界最特别的鸟,患有罕见的恐高症。无法想象竟然有鸟患有恐高症!鸟是什么概念?鸟是能够挥挥翅膀就翱翔在蓝天白云之中的生物,优雅而轻盈,是所有不能飞的生物羡慕的对象。然而,啾啾竟然有恐高症!  相似文献   

6.
啾啾是一只黄莺。他是全世界最特别的鸟,因为他患有恐高症,怕高。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0,(9):6-7
一只怒羽满身的鸟 密码解不开命运 一只温情乖巧的鸟 用尽的武力  相似文献   

8.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晋代大诗人  相似文献   

9.
珍珠鸟(节选)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相似文献   

10.
批阅了学生们写的家庭作业,我顿时感觉自己欣慰了不少:这次作业的内容是写《识字2》的三个生字:“太、小、鸟”,透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已掌握“先看、再写、后对照”的写字“三步骤”,正确率高,笔画也流畅了不少。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大部分同学写的“鸟”字不够美观——第四笔竖折折钩写得不够舒展大方,以至于整个字显得不够端庄。  相似文献   

11.
废名小说中存在着“非严肃精神”。促成其非严肃精神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乱写”和“诙谐”。废名张扬非严肃精神之意义在于对小说所拥有的诸多艺术功能的恢复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因其意旨隐晦遥深而历来注解众多,但解读阮籍诗歌不能绕开他曲折抒发心志而大量使用的兴寄意象。飞鸟作为组诗中较为突出的意象类型引人注目,透过飞鸟意象可以深入管窥阮籍的复杂心态和精神活动,了解诗人身处魏晋易代之际的伤时忧世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从疯癫本身所折射出的生命意义来分析小说<堂吉诃德>所喻示的审判力量.堂吉诃德的疯癫直接标举着心灵本真的动机,而桑丘·潘沙的疯癫却显示了外在秩序与生命自由的对立以及自我心灵的信仰执著.两者共同显示了疯癫"自由而为"的特性和生命自我原初的自由、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14.
王统照、郁达夫和废名同为20世纪上半叶以诗化手法表达对个体生命的感伤体验的小说家,但他们各有其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王统照专注于对死的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感伤;郁达夫着力表现个人生的意志(包括性的欲望)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属境遇感伤;废名的小说别逐步实现了对于感伤的超越,中后期的作品侧重发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乐趣。正是创作方法上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使他们具有了无可取代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个体性思想在先秦哲人思想体系中面目各异。墨子指出个体生存之真正价值在于为群体、为天下奔走,展现了墨子对群体之重视,对个体要求之严酷。韩非子建构一个"要在中央"的统一集权国家,群体价值之实现处于首要位置,主张个体价值往往被掩盖在虚假面目下,成为君主一己私利之体现。墨子、韩非子均主张把群体价值摆放在首位,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在彰显群体价值基础上论及个体与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制度变革是当代中国改革的关键线索,是制度批判和制度建设的统一,制度批判是前提,制度建设是目的。制度批判既有理论依据,也有人性发展依据。制度建设要形成建设范式的哲学思维,要实现由革命性思维方式向建设性思维方式的转变。制度建设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贯彻以人为本、追求公平正义、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从《背影》到《离别》,两篇著名散文佳作引起的强烈反响,进而谈论散文家朱自清和林非,已是近年来文坛广为流传的佳音。《背影》和《离别》是在自然的气候中,生活的土壤里,经过作家心灵的栽培,真情地浇灌,从同一杆枝上生出的两杂奇葩。由于两文的作者都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又是此管弦乐中的双重奏。林非在游记中引导人们在美丽的风景中,建设更加美丽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思维方式存在多种类型,并构成对应关系,各有优点和缺点。分析是一种"精细化思维方式",与此相对应的是"粗略化思维方式"。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粗略化思维方式"具有普遍性,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很多人乐于或习惯于用粗略化思维方式研究问题,而厌烦或不能用精细化思维方式研究问题。分析是一种"精细化思维方式",有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应该大力提倡和培养这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生成和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大学应教学与研究并重,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并以人的生成为最终目的;大学师生应从事哲学思考,并通过相互间的平等交往来相互沟通互动,以此来实现对事实的把握和对真理的追求。本文对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进行了相关阐释并提出对现今大学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世界的技术化,教育也随之技术化。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和选择化。学生成了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以便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海德格尔以面向思的事情来抵抗这种计算性思维。教育即让人获得辨别能力、素质和鉴赏力。教就意味着让-学习,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教。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教育是教化,有固定的范式。另一种教育则是面向思的教育。最激发思的东西是一种空,一种缺乏,一种不足,一种缺席,一种非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缺失命名为奥秘,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培养对于奥秘的虚怀敞开。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养育泰然让之和敏锐。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忍受他们的世界的无基础性。这要通过历史的教育,历史教育强调风格的非连续性。另外,娴熟的技艺精通是一种参与到情境中的方式。面向思的教育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的腐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