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恒军  冯洋 《当代传播》2012,(5):108-110
人物专访类节目是目前全球电视节目的主流形态之一。近年来,虽然此类节目在我国迅速发展,但缺陷依然十分明显:精品匮乏、主持人与嘉宾缺乏、话题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等问题困扰着节目的进一步发展。阳光卫视创办于2001年的《杨澜访谈录》12年来采访了600多位嘉宾,成为中国电视史上历时最长的高端人物访谈类节目。究其成功的奥秘,主持人语言艺术的成功运用,居功甚伟。本文主要研究该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在节目中精彩运用的具体表现,以期给同道者启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逐渐呈现其多样性的特点,同时,电视谈话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占据各大卫视的荧幕,不断用全新的元素和制作方式刺激着观众的视听感受.谈话类节目就是主持人和邀请的相关领域的人士以热点问题为核心,展开民主公开讨论与交流的电视节目.正是此类节目的 推出,使得原本的单向传播模式得到突破,传播者与受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杨澜访谈录》的心理学发生机制上,探索分析了当下有影响力的"高端"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创作规律:第一,访谈创作需基于深层的人格;第二,兼顾成功和人性,后者尤其重要;第三,快速建立与受众的专业和人性常识的对接;第四,访谈者的人格特质要求。由此,提供了解析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创作规律的专业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吴晨  陈阳 《新闻世界》2014,(5):77-78
随着第四媒介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并逐渐壮大,受到巨大冲击的传统媒体也在采取措施打起了反击战。我国电视栏目在分众化媒体时代,必须做到栏目定位突出才能在巨大的文化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品牌化走向已逐渐明晰,本文根据《杨澜访谈录》近十年的经营发展浅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品牌化运作趋势。  相似文献   

5.
【摘要】肯·梅茨勒在对采访过程步骤的划分中非常重视访谈中主持人对访谈进程的情感调控能力,并道出了问题组织与情感调控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参照其中五个步骤——打破僵局、提第一个严肃问题、建立和谐的采访氛围、提问敏感问题、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以《杨澜访谈录》2012年对刘晓庆的专访为例,具体分析其面对强势型访谈对象时所做的问题设计与安排。  相似文献   

6.
《杨澜访谈录》于2001年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创办并主持,是一档高品位、高质量的访谈节目。节目定位不同于其他娱乐类的访谈节目——被采访对象多是演艺明星,聊的主要是趣闻轶事和花边新闻——《杨澜访谈录》所邀请的对象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阶层的精英.人文和国际化是这档节’目的最大亮点。节目以精彩人物和精彩话题为支撑,畅谈个人成长经历,分享成功的经验和人生感悟,拓展节目的广度和深度,着重表现个人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成长、变化的细节.寻找生活中温暖的情愫和人性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凤凰卫视从落地到发展壮大,经历了短短十来年左右的时间。有人惊讶,也有人质疑,更多的人是羡慕,进而去模仿。凤凰卫视的走红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  相似文献   

8.
《杨澜访谈录》已形成一套为自己量身定做和可持续发展的完整节目生产链,并从多重角度助推自身品牌价值的建构.重视内容生产,积极建设团队,跨界经营整合,《杨澜访谈录》成功的价值建构对其他同类型节目的品牌化运作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名人访谈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对名人进行的专访托道。这类电视节目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才人生》为代表,访谈的人员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济完成。而后一种形式几乎占据了电视荧屏上访谈类节目畔的一半以上。本文试结合后一类名人访谈类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从这两档优秀节目的对比中分析出我国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播出迄今已逾20年。伴随着外部媒体环境的急剧转变,它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寻求革新。近年来,由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十三邀》受到热捧,成为互联网产制模式下访谈类节目的成功范例。本文将从主持人风格、受访嘉宾选取、叙事逻辑这几个层面对两档人物访谈节目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索访谈类节目的生存之道及革新取向,为该类节目的赓续或转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名人访谈类节目,在我国现有的电视节目中,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术人生》为代表,访谈人员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流完成。本文试结合后一类型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从两档优秀节目的个案对比中分析我国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12.
濮端华 《视听界》2002,(2):42-42
杨澜在凤凰卫视成功制作了《杨澜工作室》,如今,中断一年后重新开播的《杨澜工作室》已隶属阳光卫视。尽管《杨澜工作室》中途停播近一年,但其节目制作理念却是一脉相承的。本文拟从人性的角度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佟静 《报刊之友》2013,(7):70-71
本文选取《杨澜访谈录》为研究个案,在媒介社会学的视野下,考察其媒介生产和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给我们解读媒介机构与社会情境、媒介生产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提供现实依据。同时,也通过对《杨澜访谈录》的个案的深度解析,为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生产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人物访谈的提问艺术——观《杨澜工作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玲玲 《视听界》2002,(5):64-65
《杨澜工作室》自1998年1月创立以来,最先在凤凰卫视播出了两年多,而后又由阳光卫视制作播出,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节目的覆盖曾占整个凤凰卫视的十分之一,成为名牌的人物访谈节目。它以世界各国知名人士为主要访谈对象,紧紧围绕以名人的故事抓住观众的心,与他们畅谈个人成长经历和感受。通过访谈,让观众去感受那些平常可望而不可及的名人,接近距离,彼此沟通,从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等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杨澜访谈录之为政》记录的都是政界要员,透过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杨澜一身素色的西装在镜头前温和的微笑点头。"绵里藏针"是杨澜对自己主持风格的概括,她所主持的《杨澜访谈录》自2001年开播以来秉承着"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宗旨,采访了来自各界的几百位精英人士。杨澜是如何带领观众走进这些顶级精英的心灵世界?本文就试图解构杨澜在主持时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采访马斌其实是对我笔录速度的一次严峻考验,要知道,对于一个早已习惯于在电脑键盘上写作的人来说,要重新拿起笔来,记录一个电视台主持人以专业播音语速说出的有专业色彩的内容,该是多么艰苦的一个差事。  相似文献   

17.
张铭 《新闻窗》2006,(4):13-15
一 2004年9月,当印刷精美、内容新颖的《新报——消费购物指南》(以下简称《新报》)出现在贵州的报摊上时,并非每个人都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新年伊始,广东文坛便有新讯传来,实力派作家王心钢又出新书了。身为作家,尤其是像王心钢这么勤于笔耕的实力派作家,出书早已不是一件什么新鲜事,但这本书跟他以往出的书却很不一样。众所周知,王心钢一向以写纪实性长篇文学作品见长,写了好几部有影响力的传记,如《张发奎传》《薜岳传》等。2013年,他的纪实作品《潜流》(与人合作)还荣获了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由此被很多人定性为写实作家。  相似文献   

19.
《唐宫夜宴》的播出引发了观众的关注和讨论,节目在人物、场景、舞蹈等文化符号的表达中均有创新,使观众有了置身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神奇体验。本文运用皮尔士符号三分法对《唐宫夜宴》的文化符号表达进行研究,认为运用民族化、传统化的文化符号,并赋予其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蔡璐瑶 《视听》2021,(1):83-84
《八佰》这部电影历经一波三折,终于在2020年8月中下旬与观众见面.该影片首轮点映的票房就突破了千万,点映期间总票房超过1.8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点映票房的纪录,一时间引发热议.正式上映后,不仅票房一路上涨,也收获了观众的好评,即电影传达的思想内涵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然而,电影的思想表达离不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八佰》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