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1,(10):34-35
“五道杠”事件在网络迅速蹿红有着诸多成因。网民广泛关注和海量回复的背后是网民的从众心理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从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的需要。本文将通过分析“五道杠”事件中各网友的反映,以期解释网民从众效应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2.
晁姝蝶 《新闻世界》2012,(4):120-12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很多舆论热点事件并不是因为传统媒体的关注而得到揭露,而是在网络议论达到一定热度之后,权威媒体才开始介入报道,从而形成舆论热点事件。本文以"五道杠少年"事件为例,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舆论热点事件传播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最近网上热议的五道杠少年事件为切入口,聚焦传播过程中的煽情倾向。研究采取线上观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事件本身成为社会焦虑情绪宣泄的出口;在事件的传播与接受中,有相当部分的网络发言者或受访者都将自己定位成体制的边缘群体或社会的弱势群体,即使他们本身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属于公认的弱势群体阶层,但仍表现出相当普遍的社会不安全感。社会群体的焦虑与不安全感没有多向的通畅的渠道进入主流媒体,网络偶发事件便成为社会情绪的出口之一;而媒介环境的混杂与出位更为此种传播的煽情倾向提供土壤。五道杠少年事件的煽情传播过程正好给我们透视当下中国传播现状和社会心态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4.
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之后,又一种全新的媒介载体——手机,已经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已经开始形成一定规模,人们把这一新兴的媒介称为“第五媒体”。我们上网搜索在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就会发现“第五媒体”已经开始初试身手,从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4年的南亚海啸、再到2005年伦敦地铁被袭事件,  相似文献   

5.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电子媒体的兴起,传播方式方法的提速及“第五种媒体”——手机短信的普遍使用.尤其是广播、电视现场直播的同步反映.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时间概念,有人便提出“新闻是能引起人们关注的真实事件的及时报道”。  相似文献   

6.
(一) 近年来,网络民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彭水诗案”、“西丰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到“瓮安事件”,还有拉萨打砸抢事件被西方媒体歪曲报道、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被藏独分子抢夺,等等,中国网民集中、强烈、突出地表达了对这些事件的爱憎。网民们密集的评说、议论,被认为是“网络民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一个被媒体共同关注的非事件性题材,媒体要做出新意,赢得受众,关键是自主动作要在策划和运作上创新,要把非事件性题材“活动化”、“事件化”,进而在活动过程中创出媒体品牌,获取受众青睐,赢得市场认可.  相似文献   

8.
刘丹 《新闻采编》2006,(1):18-19
柳涛“水坑摄影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评,也引起了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事情的原委如下:2005年5月9日下午,福建省厦门市风雨交加,一个骑车人由于马路上的水坑而栽了跟头,摄影记者柳涛蹲点拍下了这个场景,随即在媒体上发布了相关照片,并被许多报纸和网站转载。此事  相似文献   

9.
李芬芬 《青年记者》2016,(27):37-38
新媒体事件触发新闻价值的“激活”
  今年上半年“魏则西事件”触发了媒体关于“莆田系”“百度”“免疫疗法”“部队医院”“医改”等诸多相关问题的报道,推动舆论持续发酵。此前的“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同样触发了媒体以“酒店”为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大量相关报道,引起了较多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可以说,这些报道的“新闻价值”是被某个事件“激活”的。其实,这个现象以前也存在。2010年10月“我爸是李刚”事件曝出后,“我爸是××”就成了屡被报道的题材,如“我叔是金国友”“我爸就是国法”“我爸是村长”“我爸是市长”等。与“魏则西事件”和“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横向“激活”新闻价值不同的是,这属于纵向新闻价值的“激活”。  相似文献   

10.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灾难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坠机事件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难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所以,社会上一出现重大的灾难事件,各路媒体都趋之若鹜,大肆炒作。而在我国,政府部门出于保持社会稳定团结的考虑,对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向来严格关,媒体对这些事件也表现得十分“调”。如今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增加,这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堵塞信息将会带来舆论失控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丽娟事件”是前些时候在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事件之一。29岁的杨丽娟13年来苦追刘德华。今年3月25日,杨丽娟终于在香港见到刘德华,而杨父因为女儿没能单独与刘德华见面翌日在港跳海自杀。此事引起诸多媒体关注。在媒体中,不乏坚持正确做法和  相似文献   

12.
罗学敏 《记者摇篮》2008,(12):35-36
第一时间发布重大突发事件消息,犹如皇冠上的宝石,是所有新闻媒体追求的至高荣誉,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媒体的新闻理念和采编、应急处置、传播手段等综合实力。一旦某一媒体成功夺得某一重大事件的“第一发布权”,就会成为人们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并将和这一事件一起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3.
近来在传播界被提及较多的一个词是“危机公关”,无论是社会事件还是其他媒体事件,对危机处理的不同态度会导出截然不同的后果,显示出危机公关艺术水平的高下。 就媒体来说,因为会遇到无法提前预测的“危机事件”,同样也有一个如何进行危机公关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目前还未引起广泛的关注。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有意识地探讨媒体的危机公关问题,可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期刊的“时效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效,惯常的理解应为:因时间抢先而带来的优势新闻效应。它在出版物上的客观体现是:及时、准确、鲜明和独到地表述和剖析某一事件,在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刊载事件的同时,提高媒体本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网络时代的日益逼近,现代期刊的“时效危机”已经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于财友  赵坤 《新闻传播》2006,(10):70-70,72
近年来,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和信息全球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开始在媒体上频频出现,苏丹红事件、牙膏致癌风波、光明牛奶变质加工黑幕、啤酒甲醛风波、保鲜膜“致癌”风波、饮水机“毒胆”闹剧……尽管这些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纷纷攘攘,真真假假,但每一次都经历了“媒体炒作——公众恐慌——有关部门失声——权威部门解决”这样一个类似的模式,虽然问题最终被解决了,可一次次的恐慌给公众和食品行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在赞许媒体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公众利益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浮躁炒作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1月22日,主持人李湘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或者回应,或者自白》的文章,正式承认她与珠宝商李厚霖离婚。这篇博客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被媒体持续关注了将近两年的“李湘婚嫁事件”的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8.
2007年被网友称为“网络民意年”。在这一年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进了事件的发展。每一件重大的网络事件都可以看到网民的巨大力量。在数字时代,网民已经成为互联网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19.
引发网民强烈关注的“徐武事件”,6月10日有了结果,徐武终于得以出院,让牵挂徐武命运的网民松了一口气。这一事件中媒体的表现可圈可点: 《人民日报》成为众媒体跟进的一面旗帜。在事件升级、网友热议的当口,5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精神病收治”不得偏离法治轨道》,立场鲜明地对“徐武事件”中有关部门的处理不当提出批评,引起网民极大关注,受到网友盛赞。中央电视台也在《东方时空》、《新闻1+1》等多个栏目对此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20.
据《江南时报》报道,江苏省公安厅日前举行记者招待会,澄清“警察扔一元硬币事件”,宣布这一事件查无实据。这一惊动了公安部的新闻事件,在全国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今经过认真调查,却是一篇查无实据的假新闻。我们在惊愕之余,不禁要为媒体的草率而愤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