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总体目标应该包括品德教育和社会化适应两大方面,当然后者是需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不能相互取代。其现实表现是两者之中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其原因有来自课程设计方面的,也有来自执行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要全面完成课程目标,除了要重新修订教材之外,学校还应从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配备与培训等多个角度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德育引导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找到更好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德育的融入方式,从思想观念、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切入,重在德育的创新运用,提高德育实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张爱真 《文教资料》2008,(17):105-10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理念与目标、设计框架等制约着教学方法的运用,基于此,该课程在实施中应运用体验性教学方法.本文列举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说明此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品德与生活(社会)在初级教育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总结出新课程实践标准,指导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均有所变革与突破。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也越发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渗入德育教育,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通过浅析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旨在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与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的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的设计不应以学科知识条块或生活区域条块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应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在主题构建上,一是体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如:在设计学生的民主生活主题时,在三年级上册可以在“幸福家庭伴我成长”主题中设计“民主  相似文献   

7.
新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了,而在农村小学里,却因各种原因,新课标得不到有效贯彻,《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得不到有效重视。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管理、队伍、评价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开辟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深入发展,教师期许在有效落实教学任务基础上,达到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目的,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发展进程中较为看重的教育内容。本文通过对在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进行探析,以期为推动该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韩立勋 《双语学习》2007,(11M):144-144,146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深化推进课程改革,更好地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定稿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的必修课程,核心是"品德",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既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也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尽快适应网络社会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尽力拓宽德育的渠道,在课堂上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和知识,发挥高校德育的优势,充分运用网络和网络信息将德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多种方式和途径。道德社会化的制度性,就是以制度促进道德社会化,就是强化道德伦理的他律手段,以社会法制化促成社会道德化。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在于强调道德教育工作者树立道德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意识,在于强调受教育者接受道德文化的自主意识与培养道德能力,进而实现道德文化与时俱进的动态变革与创新,实现道德文化范式的时代性重构。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厚此薄彼的倾向,导致了道德社会化长期的弱位。而道德社会化长期的弱位,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处于政治、经济变革的转型时期,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共同创造、供以模仿的榜样或权威形象遭到损害,对个体心理影响和行为约束力失去作用,很难转化为个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使面临社会化发展任务的社会成员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学习化社会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社会化,学习化社会的内容是围绕人的初级社会化、次级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三个阶段展开,人的社会化的主要机制是学习化家庭、学习组织、学习化社区、学习化同伴群体和学习化大众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6.
儒家道德发端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儒家道德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形态,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且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为儒家达至"天下归仁"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道德基石。在追溯儒家道德创生及延展轨迹、凝练儒家道德原典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的历史经验,追问儒家道德社会化何以可能之缘由,探究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当代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样式,对于当今社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建设公民道德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并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道义支撑和精神纽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对促进和谐社会的能动作用的同时,要优化建设过程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任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理想的构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道德性成为大学生道德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是大学生道德能力的重要内容。道德社会化任务的达成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将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原则、方法引入德育,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指有目的地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觉悟,陶冶道德情感,树立道德品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指教师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元素,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针对当下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现状、小学英语教师对道德教育渗透所持的态度、面临的问题及有关对策,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为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20.
社会化是个体人走向社会、接受和认同社会规范、社会制度,逐渐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和冲击,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较大变化,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的新特点,必须积极推进德育课程改革,要研究和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探索新的教学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