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大学在开展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过程中,校园媒体的作用举足轻重。大学校园媒体在发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应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以此塑造和传播大学形象。同时,还应通过报网融合和提高校园信息在主流媒体的"二次传播"率,改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仝欣 《华章》2012,(26)
媒体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社会公器,本文探讨了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公共意识内涵,分析了“公共意识”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阐述了媒体新闻报道在“公共意识”构建中角色,提出了媒体新闻报道应是促进中国特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阐述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更广、传播速度更快、甄别更难,地方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但社交媒体"消费者即生产者""用户生产内容"的特性也为地方高校主动建构与塑造自身形象提供了机遇。提出通过构筑媒介信息环境、借势、造势等方法进行矫形和塑形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商洛学院学报》2016,(6):92-96
区域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的呈现和塑造来传播的。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人民日报》陕西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可以认为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对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是真实、客观、公正的,《人民日报》呈现的陕西形象与陕西政府希望的"三强一富一美"的西部强省形象较为接近。陕西自身在塑造和传播地区形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揭示其报道通过语言手段塑造专制、强权的中国形象,并暗指"中国梦"隐含着中国试图称霸世界、将"中国梦"作为政治工具统治中国的野心的错误论断,阐释了英语新闻报道通过隐性语言表达话语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以期唤醒人们辩证对待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社会场景、传播机制、受众心理等因素的分析,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博客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分众化"的现象,与现代社会中,信息专门化、个人化和自主化的需求密不可分.博客"分众化"传播所营造的中区场景,使得个体的社会现实意义更加完整和丰满.  相似文献   

7.
手机是一种可以提供定制内容服务,进行精确传播的新兴媒体.它具有交互性、个性化、人性化、传播信息的专门性等一系列顺应"碎片化"时代的受众需求的传播特点,被称为是第五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虽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由于传播内容、赢利模式和媒介生态上的缺陷,它并不成熟.借鉴博弈论中的非零和博弈策略,手机要稳固其地位,需要在媒介竞争中实行嫁接策略,与其他媒体互利共存.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体的市场化导向,使精英文化传播淹没在大众文化传播的潮流中。电视媒体作为中国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体,其精英声音的缺失比较突出,凤凰卫视在精英文化的成功传播和特点,对电视媒体的精英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韩亚航空旧金山空难的新闻传播具有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差异性以及传播效能的实用性等特征。但在新闻事件报道中也存在媒体记者媒介素养缺失、新闻信息把关功能弱化、大量信息潮影响事故原因调查进程等缺点。由此凸显新闻传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矛盾,引发对国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新模式的探索,即将传统媒体与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建立一种立体、多方位、分层次的新闻报道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语言作为市场化背景下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不仅反映着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向,而且反映着社会大众的心理脉络,具有跟随大众文化、媒体社会迁衍发展而丰富的某种共变关系。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从新媒体背景下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当下新媒体语言与大众文化的共变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试析美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对策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是世界上的媒体大国和新闻信息主导国,其新闻报道对塑造一个国家形象具举足轻重作用。由美国霸权主义延伸而形成的新闻霸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歪曲,从负面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本文对美国新闻霸权的形成、表现形式及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中国梦"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英美等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自建的英美等国主流报刊媒体"中国梦"新闻报道语料库为研究平台,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梦"英译在英美等国的传播和接受。研究发现,尽管"中国梦"有不同译名,但英美等国媒体更倾向于应用"Chinese dream"。自正式提出以来,"中国梦"这一概念通过不同传播渠道在英美等国主流媒体中得到了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3.
频频出现的新闻反转现象是新闻生产与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也呈现出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损害的是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的是新闻传播环境,也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新闻反转现象以一种不完美的姿态提醒新闻报道者重新审视新闻报道和真相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改进、完善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合理利用媒体新技术满足受众对真实的需求,守好传播主阵地,维护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西安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文章选取2018—2022年间我国官方主流英文媒体China Daily Global Edition上关于西安的新闻报道文本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我国主流英文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过程中,倾向于采用宏大叙事和自我言说的方式塑造西安城市形象,在强化了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厚重的旅游城市”这一形象的同时,也存在对西安城市现代化发展现状呈现相对较少的情况.本研究建议我国主流英文媒体在西安城市形象内容生产环节,重视和贴近海外受众,从单一维度宏大叙事转向多维立体呈现,重视个人叙事与情感实践,提升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汪健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41-144
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与大众文化时代背景有关。媒体报道关注娱乐性,这种变化虽然是媒体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但其改变的方向与策略却是大众文化时代的必然选择。新闻报道中添加娱乐元素是可行的,但也是有条件的,应该遵循“适宜、适量、适度、适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以商业性、娱乐性、世俗性为特点的大众文化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与广泛传播,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青年大学生是大众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大众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理论形态、人格塑造任务以及传统理念与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消极影响.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高校应正视挑战,积极采...  相似文献   

17.
唐代艺术与诗歌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诗歌与艺术体现了文学与多种艺术形式的关系;艺术作品成为了唐诗传播的媒体;乐舞独特的传播效能,促进了诗与乐的交融;口头吟诵以语言符号为传媒,显示出鲜明的社会效应和丰富的传播信息;书法、铭刻使诗歌作为传播方式具有长久性和观赏性;绘画从视觉感知上发挥诗歌的传播功效;传奇是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对诗歌起到特殊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甄真 《考试周刊》2011,(56):39-42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新闻媒体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由于美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涉华报道必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并通过对两篇《纽约时报》上的报道进行分析,讨论了媒体报道中反映的新闻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因素,并揭示了意识形态偏见在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报道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一种综合性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特稿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特稿传播重要信息;特稿以“大篇幅、长文章”的形态全面解读信息内涵,特稿能够全面提升对信息的认识度;特稿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下的碎片化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碎片化"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传播领域体现为信息、媒体和受众三者的碎片化。"碎片化"传播伴随着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在突显传播"微"力,促进受众与传播者、媒体互动的同时,亦产生信息失真、网络谣言剧增、浅阅读的负面影响。既然"碎片化"不可逆转,只能通过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汇聚新旧媒体的力量、构建科学的传播机制以融合碎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