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纪友 《学语文》2020,(4):10-11+9
小说文本的解读总是离不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主题思想的读解。从小说文本解读的学理依据来看,它符合小说文本的体式特征。但是,从解读产生的效果来看,无论是语文课堂上长期形成的程式化的分析,还是高考语文试题难以超越的模式化的表达,都缺少理性分析的思维深度和情感体验的审美趣味。如何从浅层滑行的解读走向深度思考的解读,突破解读瓶颈,提高小说文本的解读之效,深度解读小说文本的哲学之"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是古代小说家叙事写人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一种蕴涵着丰富阐释能量的叙述手法,这直接导致了文本巨大的审美张力,从而赋予读者以自由的审美创造空间。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准和接受心境等,而“春秋笔法”又赋予小说文本以很大的开放性,这势必造成小说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和人物性格解读的争议性,这也正是某些小说能焕发出持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此文对刘世吾形象进行解读,认为刘世吾是一个在极左环境和传统文化双重压力下形成的文化人格逐步扭曲蜕变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分为:感官的"狂喜"和理智的"狂喜"。感官的"狂喜"是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感受到的,是那种用"脊椎骨"所感受到的震颤;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狂欢化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诙谐灵动的语言等。理智的"狂喜"衍生于纳博科夫对蝴蝶"摹拟之谜"的研究,它是一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顿悟而产生的"狂喜";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戏仿的结构、对细节的编织以及叙事的技巧等。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不仅赋予小说文本超凡脱俗的艺术性,而且还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场充满"审美的狂喜"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洞喻"之说阐释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真与伪的二元对立关系,可以用来拓展研究小说文本的理论视角。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艾玛·多诺霍在其小说《房间》中利用五岁男孩杰克的不可靠叙事,讲述了杰克在"房间"内外的认知变化与发展,该小说可被视作柏拉图"洞喻"理论的形象化文本注脚。"房间"作为象征意义上的洞穴,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路径轨迹。从"洞喻"视角研究文本,既丰富了从柏拉图"洞喻"理论视角对文本的解读,又有助于多角度完善多诺霍小说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8):49-55
《吕芳诗小姐》在叙事方法上别具匠心,注重叙事空间的营造。小说中作为空间意象的"红楼""贫民楼"和"钻石城"不但对文本具有结构意义和审美功能,而且作为潜在的叙事力量在开拓人物的心灵空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了主体突破重围向本质自我挺进的艰难曲折的历程。这三个空间意象形成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审美场域,深受中西文化影响,从而使小说因继承而根深叶茂,因创新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标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探讨小说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一元解读的禁区,除了从社会历史视角进行解读外,还可从文化视角、形式视角、心理学视角、人类学视角等角度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为了避免对小说主题的任意解读,教师要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度",注重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的要点是对诗"意"的把握,对诗"意"的解读除了要打通阅读经验与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充分尊重诗歌的"言"、"义"、"象"、"意"四层结构和"言"、"音"、"意"三层结构的双重召唤结构这一个性特征。这一个性规定了在文本解读的整体意识下其解读的一般流程:看看,定"调";读读,明"义";想象,造"象";读、悟,解"意"。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在以往知识经验、情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理解力、联想想象力、感受力、直觉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读"是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在文本中,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结构、深邃的意境、高尚的情感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立足文本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对文本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挖掘,增加文本解读的审美视角,提升文本解读的高度和境界,才有可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情趣,并为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多维解读、立体构建”是分析教材的关键。“多维解读”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从作者、文本、编者、儿童、生活五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感知不同视角下文本的不同侧重点。“立体构建”指基于多维解读,对不同维度下文本的侧重点进行整体建构。教材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还应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既要看到文本的人文内涵,还要看到文本的语用价值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标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探讨小说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一元解读的禁区,除了从社会历史视角进行解读外,还可从文化视角、形式视角、心理学视角、人类学视角等角度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为了避免对小说主题的任意解读,教师要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度",注重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爱米莉的"同谋"》一文认为小说有双重叙述视角,"我们"是与爱米莉同龄的一群男性居民,而且很可能就是曾经追求过她的年轻人,是谋杀案的"同谋"。笔者赞同双重视角的观点,但认为"我们"的真实身份是全镇居民,因而不是爱米莉的"同谋"。  相似文献   

13.
王蒙的小说对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政治革命时代下的个体人生形态价值指向作了典型的呈示:第一,林震与刘世吾体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个体人生的价值指向;第二,王蒙的“少共”情结决定了其创作时的个体人生与社会政治的双重视角;第三,王蒙小说中个体人生价值指向的具体呈现形态“在路上”对目的地的追寻与确认。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八月之光》进行解读。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他者"处境及女性角色在该处境下所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抗争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威廉·福克纳本人在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生态美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读那些优秀的文学文本,不仅可以以多维的视角丰富文学文本的内涵,更能够为当今的生态美学的审美提供更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本文就是尝试着以生态美学范畴中的"家园意识"这一视角来重新解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影响学、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及其在当代中国广受欢迎的革命成长小说《牛虻》。先后论及《牛虻》中文本的翻译与传播,作者与中国的因缘与交往,以及对小说人物和核心意象,即“牛虻”的原型解构。这无疑为红色经典的重新解读提供了一种合乎时代精神的途径与视角。  相似文献   

18.
处于边缘地域的东北作家迟子建,其小说中"民间性"的发生与流变过程,似乎总是在与时代语境进行显现或潜在的对话。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在文本中流露出鲜明的"民间性"特征,即地域性、民俗性与日常性;另一方面文本中的"民间性"特征,又因与时代语境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民间文化形态。迟子建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民间性"不仅是建构其小说文本的方式,更在于"民间性"内涵的丰富,拓展了其小说的审美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毕飞宇小说中的重要意象"孤岛",进行意象分析和作者研究的互文式解读,以期发现文本中"孤岛"式的时空体形式与作家个体的水乡生活经验之间的隐秘联系。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怎么落实?而审美活动尤其是美文创作为此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操作方法。从文本阅读前的审美感知到文本解读时的审美评价,再到根据文本某个原理的美文创作实践,再回到文本阅读,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