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怵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对较弱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受周围人的欢迎,各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更有甚在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自编欺负问卷从欺负行为发生频率、发生类型以及对待欺负态度几个方面对新疆多民族地区中学生欺负/受欺负现状进行探讨,以期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欺负行为的发生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  相似文献   

3.
4.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在校园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应结合实践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正视校园受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丈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痔此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通过正视校园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途径,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6.
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中不可忽视的道德主体。根据关怀关系的存在形态,可将旁观者分为积极旁观者与消极旁观者。从道德层面上看,影响消极旁观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道德认知不足、道德情感错位以及道德行为偏差。学校引导和干预消极旁观者道德关怀的策略包括加强关怀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建立关怀关系,调动学生的关怀情感;完善治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关怀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综述了国外十几年来关于对学校情境中的欺负行为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研究中对于欺负行为的界定、归类和测量方法 ,分析了关于欺负行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总结了其主要的研究成果 ,并对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痼疾"。基于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性与多源性特征,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欺凌发生的隐蔽特性、防治欺凌法律决策的两难境地、传统观念对欺凌的偏颇认识和科技发展的"纵容"等几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防欺凌观,建立以教师、校内外安全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公民为一体的防欺凌"安全链";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网络行为责任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裁欺凌法律法规,以及推广共赢文化、营造合作的社会风气则成为校园欺凌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欺负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普遍的存在性和严重的后果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全面探讨了欺负行为卷入者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及其反应倾向,并分别基于同伴双向水平和群体水平之上,介绍了对欺负行为中不同行为角色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0.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校园欺凌旁观者研究是校园欺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对校园欺凌的积极干预和有效治理具有负面影响。个体道德认知偏差、学校道德教育乏力、家庭道德环境渲染、社会文化环境制约,是构成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促进校园欺凌旁观者向敢为者转化,实现伦理复苏,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认知能力、重建基于关怀的道德、营造反欺凌家庭教育环境、匡正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四位一体"合力作用。深化对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研究,对于有效发挥围观群体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积极干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羔羊     
在心理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最忠实的牧羊者”。这个譬喻的内涵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其内部冲突与矛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与疏离等问题往往会在孩子身上得到体现,其机率之高,概率之准,相关度之高堪用“最忠实”三个字来诠释。上学年中,我班的外省籍学生Q让我对这个譬喻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相似文献   

13.
促使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从冷漠的局外人向积极的捍卫者转变,是有效阻断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PISA2018的调查数据,定量比较了我国内地四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初中生在校园欺凌中作为旁观者的心理体验及其影响因素.性别、自我效能感、父母情感支持、教师教学支持和校园合作感知对于各地初中生在校园欺凌中作为旁观者的心理体验均...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校园里欺负人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的一种侵犯行为,包括对他人恶意推搡、打骂等身体侵犯行为以及取侮辱性的绰号、散布谣言等名誉侵犯行为。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非常普遍,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妨碍他们的成长发展。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控制,对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两个具有交叉性的相对独立的概念,校园欺凌是学生欺凌的上位概念。欺凌帮助者与欺凌者在实施欺凌行为时,具有共同过错,构成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责任。通常欺凌旁观者的不作为并不构成侵权行为;但是当受害者面临的欺凌行为涉及生命危险或重大身体伤害时,如若旁观者能够进行"不费力救助"却未进行救助,导致受害者最终死亡或遭受严重身体伤害的,可认定为不作为侵权。当多主体的分别欺凌行为造成了累积性损害时,应根据原因力来确定各主体的侵权责任,构成典型的分别侵权行为的,承担按份责任;构成叠加的分别侵权行为的,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6.
1.体罚对儿童的社会行为有长期不良影响 Gershoff综合分析了27项童年期的研究和4项成年期的研究。以找出体罚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体罚儿童与儿童攻击行为有密切的关系。Gershoff还综合分析了13项关于儿童期不法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研究以及5项关于成年期不法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522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中学生校园受欺凌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校园受欺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以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情绪行为问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显著,但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此外,校园受欺凌既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情绪行为问题,也能够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对情绪行为问题产生间接影响,即积极心理资本在校园受欺凌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预防与警惕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同时,也应致力于开发受欺凌个体的心理资本,以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19.
既往校园欺凌防治研究,将欺凌事件产生与发展归因于欺凌者或受害者具备特定性格特征,从而给出以老师、家长等成年人作为治理主体和针对性矫治欺凌者与受害者性格特征的策略,事实证明,治理效果不彰。校园欺凌中欺凌者的行为是在与其他同伴的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应从群体交往互动的社会层面重新解读校园欺凌,相应地,校园欺凌的治理要着重改变其他同龄旁观者对待欺凌的态度,并将学生视为欺凌治理的重要主体。校园欺凌旁观者包括四种类型,其中,受害防御者在干预欺凌发生、影响欺凌走向与消减欺凌损害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对此应采取措施促进其他类型欺凌旁观者向受害防御者转变。影响欺凌旁观者向受害防御者转变的因素包括学校、班级反对欺凌的环境与文化氛围,受害防御者及其责任的明确程度,旁观者的认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程度。据此,可通过组建圆桌会议、成立欺凌处理小组、开发反欺凌模拟游戏等方式促进旁观者积极干预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将来也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矫正的,班主任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这些方法既有由外而内的行为矫正,也有学生内在的自我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