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惊蛰     
“妈,水烫吗?”奶奶仰起头,问祖奶。祖奶能难地摇了摇头,于是奶奶坐在那个棕红色的木凳子上为祖奶洗脚。那个凳子是奶奶出嫁时的嫁妆,上面刻着精致的花纹,原本发亮的颜色已经因为年代的久远而褪掉了。  相似文献   

3.
惊蛰     
像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道亮光.天空就这么亮了一下,又把世界抛进了黑暗中。隐隐地.苍穹外传来一丝响动,似乎比心跳还要微弱。四周却因此而更加安静了。  相似文献   

4.
芳芳 《中国教工》2021,(3):45-46
一入三月,春的脚步近了。“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伴随着一声春雷,大地复苏。乍暖还寒时候,料峭凉意伴着点点春雨,时而淅淅沥沥,时而纷纷扬扬。农田里,惊蛰带来了春耕的喜气,枝头的鸟儿欢唱,催促着人们莫辜负新一年大好的春光。  相似文献   

5.
潘坚 《早期教育》2010,(3):I0004-I0006,F0003
古人看北斗星知道了四季的变化,北斗星斗柄指向东是春天来了,半柄指向南是夏天来了,斗柄指向西是秋天来了,斗柄指向北是冬天来了。  相似文献   

6.
陶潜诗云:“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惊蛰是三月份的第一个节气,它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而这个节气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农人们经过数九寒天的歇整,打起精神,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  相似文献   

7.
惊蛰     
苇岸 《华章》2011,(10):32-33
①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相似文献   

8.
邓博洋 《新读写》2010,(1):59-59
一位哲人说过,《瓦尔登湖》是一本安静、寂寞、孤独的书,是属于一个人的书,需要静下心来,否则你很难融人书中。当你的心静下来以后,就会有昕思考。不错,这是我读过的最值得咀嚼的一本书,走进瓦尔登湖的世界真的很难。  相似文献   

9.
正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公历的3月5、6或7日。之所以把这个节气命名为"惊蛰",是因为古人认为,到了这个时候,春雷始鸣,惊动了蛰伏一冬的虫儿,它们就都跑出来啦。其实是因为这个节气过后,天气变暖,即使没有听到雷声,虫儿也要出来活动。惊蛰节气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要忙着春耕了。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春龙节"的来源,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说是武则天当年废唐立周称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便传旨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百姓凄惨的哭声,看着一个个生命因饥饿而亡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斗胆抗旨,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异常恼  相似文献   

11.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立春”和“雨水”这两个节气时,我们通过“春”的古文字字形,了解了古人对春天的印象就是草木萌芽。草木萌芽,意味着生命的开始,而生命力的体现,则在于动。所以,“春”的形象便天然带有了一种“动感”。  相似文献   

13.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相似文献   

14.
15.
二月二日     
<正>~~  相似文献   

16.
洁白的是花生,晶莹的是糖,你粘我连,奇形怪状,中间偶尔点缀着一粒两粒金灿灿的豆子.恰如玉石上一点难得的瑕疵。  相似文献   

17.
<正>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俗称"青龙节""龙头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旧时庆祝"龙头节",是为了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庄稼丰收。然而在唐宋时期,二月二却被称为"挑菜节"。那时的文人是非常热爱生活的,对这么  相似文献   

18.
1.从前,黄河边上有一座龙斧山,山上有座龙王庙。山下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名字叫强娃。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2005,(1):97-97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