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堪称17—18世纪德国最为博学的人,其学识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数学、生物、地质、物理、机械、神学、法学、外交等数十个领域,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有杰出成就。但有谁知道,他终身关注着中国?那时中国正处于清初,莱布尼茨看到在华传教士寄给他的太极八卦图后,怀着仰慕之情写信给康熙皇帝,请求加入中国籍,并建议在北京建立科学院……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由于伏尔泰、狄德罗、莱布尼茨等著名启蒙思想家的介绍和推崇,在整个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大陆,“汉风”(借今天的话说,可谓“中国热”)曾风靡一时。那时,欧洲人对来自东方古老国度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他们不但喜欢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且热衷于模仿中国式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从这古老优美的东方文明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陶醉。于是,德国迈森烧出第一窑中国式的精美瓷器,法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起了具有中国情调的特里亚依宫,德国科伦大主教也喜欢像个中国大老爷似的让人用轿子抬着去巡视教区,………  相似文献   

3.
在伦敦与中国人合伙经营中国当代绘画的朱丽亚·克尔曼说:“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艺术家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正在大量崛起,其作品思路越来越开阔。”[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丰功伟绩的伟人可谓不少,但真正能称得起圣贤的人,并不是很多。在凤毛麟角的圣贤之中,又独以孔子为尊。但如果以从政的时间与经历而论,孔子除了短暂的鲁国从政经历外,自五十六岁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践自己理想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魔幻电影的叙事母体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原初记忆和文化积淀,保留了民族集体情感的体验和历史叙事,其中呈现出人与妖鬼仙神、幽灵与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本质是对宇宙及人自身的认知与理解。魔幻电影过于倚重对景观与奇观世界的营造,会导致电影艺术韵味不断被消解,无法真正满足观众内心寻求慰籍与启迪的期望,更无法产生真正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要深挖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精髓,借助魔幻电影中的超自然影像传递古老的东方智慧,重新建构天下观、系统思维、天人关系、阴阳和谐等理念,较好地实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融合。魔幻电影需要张扬自身关于幻想的理想主义气质,真正参与当代人的精神建构与心灵重建。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艺术,是“发自内心深处,抵达内心深处”的,即发生于创作与接受之间的心灵对话和深刻交流。只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浸透其中,戏剧表演才会产生真正的“意象”。我希望在话剧舞台创造一种集“传统意韵”和“现代品味”于一身的中国式舞台意象。  相似文献   

7.
“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地、真正史诗般地描述,以及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获奖评语),赛珍珠:一个客居中国多年的美国人,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学奖。  相似文献   

8.
在纽约号称“新高度爵士”的餐馆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豪爽的中国商人正在碰杯。其实,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人,而是商业化的艺术家。王广义,中国当代艺术家先驱之一在这里与张晓刚、方力钩、岳敏君、曾凡志及其亲朋好友——他们大多是北京人——在此庆贺曾浩个人新作画展。曾浩也是中国艺术新星。[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真正优秀的中国画艺术,不仅依赖于自然形状的正确描写或单纯强调造型的写实,而应追求空间与水墨张力的自由。因此,若一味地沉湎于古人的程式或一味地用毛笔对客观物象进行写实性摹写,则是对于中国画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中的民生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问题是一切文明社会共同关注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有效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中国社会发展只有真正落实到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上,才能全面而具体的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中外文化交流》2008,(3):28-29
蔡国强的艺术真正被国际肯定始于1991年初,而他的艺术表现并非传统的笔墨,取而代之的是远古中国发明的火药,作为其艺术创作的媒介。蔡国强在其作品中极力表达的是东方的哲学与精神及宇宙、大自然的力量。他对艺术的探索,始于1985年未往日本之前。  相似文献   

12.
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评价至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争议。为了更好地发掘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有必要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进行再认识。笔者认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最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中国哲学的始祖。老子所著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哲学著作。老子在书中既回答了哲学最根本的问题,即世界、万物的本原,又回答了世界是怎样的,以及人与世界、宇宙、自然的关系,包含了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乡村发现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人与乡村的关系非常复杂。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文人在城市感觉与乡村经验变迁中的难以自适。作为一种农耕文化培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却迟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真正文学意义上的乡村发现。这一发现,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田园即乡村美学传统。然而,这一传统当今又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反思这一现象,我们得首先从陶渊明入手,剖析诗人于5世纪的这一乡村发现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立 《华夏文化》2002,(4):41-43
中国山水画的出现,历史久远,它真正成为独立画科的年代约在东晋到南朝期间。虽然描绘山水形象的画远在西周就已经出现,但在整个造型艺术领域里,当时绘画与装饰区别不大,仍属工艺美术的范围。汉代山水画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冒险家、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与中国有着35年的关系,其《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为整个世界打开了一扇真正认识中国的窗户。不过许多资料却忽略了斯诺在中国云南马帮旅行的经历。地处博南古道上的永平县,也因他们的到来而窖藏了许多厚重而鲜活的历史。这是一段很富有戏剧性的经历;这也是斯诺在中国的一个不一般的开始,是他后来《红星照耀中国》的储备和基础。斯诺在云南的这一次马帮旅行,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素材,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随笔散文。  相似文献   

16.
从“缠足”到“天足”:女子的解放岳珑女子缠足作为一种陋习,在中国历史上盛行了900余年,给女子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随着中国的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缠足恶习至民国初年才真正得以寿终正寝。一、缠足之始与女子之苦女子缠足习俗,追溯其原,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7.
郑永福 《寻根》2006,(5):44-53
有人说,不管你在韩国生活多长时间,如果没有在那里过过中秋节,就不能说真正了解韩国文化。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夸张,可一点不假。应该说,韩国人的中秋节,从渊源来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中秋节全家团圆、赏月等习俗,也与中国类似。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消化、吸收、创造,韩国中秋节的习俗已与中国有明显不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韩国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为感谢祖先而进行扫墓、祭祀,吃特制的松饼而不是月饼。  相似文献   

18.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他一生同情、支持中国革命,关注中国进步文艺运动的发展,同时他很喜欢并很了解中国的文化。高尔基从童年和少年时代起,就对中国发生了兴趣。他关心过中国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与北京事件。高尔基在当年7月曾经写信给作家契何夫:“一同到中国去吗?有一次,在雅尔塔,你说你很想到中国去。一同去吧,我非常想到那儿去,并且打算向某家报纸自荐担任通讯员工作。”他在写信给医生斯烈金的信中,非常重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帝斗争:“要是真正宣战,那我就去。一定去。我认为这次战争具有巨大的意义。……唉!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我要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文明!我要从你们身上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有关历史与文化的书写和话语表达中,大量充斥着的是对帝王将相、英雄伟人的塑造与描述,而往往忽视了历史与现实中真正鲜活而繁复存在着的平凡大众,也有人不断在质疑人类文化视野与文艺创作中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大历史”,而真正隶属于民众的“平民生活的小历史”一度处于缺席状态。文化表达又何尝不是?在当今许多文艺作品中,  相似文献   

20.
<正>一、小说与fiction中国的古典小说与西方的"小说"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方的叙事文体fiction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的文体,而只有"小说"一词与之相近,于是fiction便译作了小说。小说与fiction只是近义词而非同义词。中国作家真正按照西方的fiction文体作起小说来,还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此前的小说,为了区别于后来的小说(fiction),汉学家浦安迪给它提了个名字,叫"奇书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