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身体作为一种肉体与灵魂的交合载体,在当代社会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效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后工业社会当代语境下文化的赋值载体。但这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因为只有人的真正的独立与自由,才是生命的天赋与含义。  相似文献   

2.
身体,绝不是纯粹之肉体,它是人之生命的全部实在:是自我之本体、文化之机体和实践之主体;然现代教育无视身体尊严和价值,严重伤害着学生身体,表现为窄化身体活动内容、固化身体活动方式和僵化身体活动姿态。这种状况亟待回归:通过卸载为身体减压,通过转型让身体在场,通过助力给身体增能,通过解禁还身体自由。  相似文献   

3.
身体,绝不是纯粹之肉体,它是人之生命的全部实在:是自我之本体、文化之机体和实践之主体;然现代教育无视身体尊严和价值,严重伤害着学生身体,表现为窄化身体活动内容、固化身体活动方式和僵化身体活动姿态。这种状况亟待回归:通过卸载为身体减压,通过转型让身体在场,通过助力给身体增能,通过解禁还身体自由。  相似文献   

4.
侯雨 《华章》2013,(28)
“身体”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当今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的文化视野。身体文化也成为文化研究的流行的理论话语。消费时代的身体文化透过身体文化现象具有了自己的狂欢化特征,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同时,身体文化也在消费时代陷入即身体解放与身体陷阱悖论当中。  相似文献   

5.
身体哲学中的身体不仅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而且强调以肉体为基础又超越肉体的精神存在。教师的教育实践示范性既是在思想支配下的身体的感性示范性,更是以肉体为基础又超越肉体的身体的精神的榜样性。思想家、科学家等学术大师,既可能是“楷模先知”,也可能“伦理先知”。但教育家、优秀教师与合格教师一定是知行统一、以身示范的“楷模先知”。  相似文献   

6.
与当下文化的后现代转型相对应,身体在消费社会建构的意象世界中表现得异常复杂,身体焦虑已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释放出的一种分裂性形态,它与人们的审美追求纠缠在一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悖论.具体来说,身体焦虑展现出时尚审美文化变动和永恒的张力结构;在视觉消费中,身体被工具理性和视觉观念“殖民化”,变成被视觉快感围困的“牢笼”式存在;在虚拟文化中身体处在“价值碎形”阶段,成为当代人难以言说的隐忧.  相似文献   

7.
《呦呦鹿鸣》中的中心意象雄鹿比比是真善美的象征,它被残忍虐杀的命运说明人类真正的解放是精神的解放、思想的自由,而不是肉体的解放。只有改变人的奴性,使人成为自由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所指称的现象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由于“全面异化”的出现,日常生活领域中出现了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完整的身体形态及其意义构建包括肉身存在、精神维度和社会文化三个符号分层。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变成各种欲望符号的博弈场,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与“全面异化”导致了人的身体-主体的断裂与解构。因此,当代身体美学研究应立足于重新复原身体-主体与身体-符号的交互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身体的肉身、精神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稳定关系,让审美活动中的人的身体重新回归自然界和谐一体的“后人类”新秩序中。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些幼教同行提倡用“随便站”来代替以前的“排排坐”,认为这是解放儿童的身体和精神,还他们真正的自由。“随便站”的儿童就一定比“排排坐”的儿童更自由吗?儿童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什么样的自由才是儿童能享用的自由?教师如何做才是尊重儿童的自由?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身体叙事的仿真假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市场化和消费文化与有关身体的文学写作结合在一起,制造了身体的过量仿真符号与影像,从而产生了一个有关身体自由的文学叙事仿真神话。身体仿真叙事不断制造着和表现着市场中国的身体意识和身体风格,加剧了一种身体自由和身体主义的现场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趋于现场化的身体自由而远离灵魂自由。  相似文献   

11.
在强调有机整体的生态时代,人首先应当意识到自我身体的有机整体性。人之身体的生物性与精神性两种机制的不同特征,表明人的自由仅在于意志层面,并且,仅在于是否接受已经显明的应然引导。身体作为裸露的灵魂,表现着身体存在的实然状态,其生物性的神圣预设性质使人在向死而生中渴望永生,指向存在的应然。必死的身体作为非存在的生存,其应然存在必然是超越死亡的永生,所以,身体的生存目的和意义在于实现身体的永恒。当身体生存与这个应然存在目标结合时,人们所追求的道德生存与和平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弗雷泽《金枝》中铺陈了灵魂出身观念在世界各地巫术社会中的种种迹象,而这一观念又实为巫术实践操作之一理论基础:灵魂离体,必要有所安顿处,或要招之回身,否则视为不祥。然而,西南民族的人类学资料表明,灵魂离体时会因内部性质的不同而产生分离。笔者运用彝族文献、民俗资料中记载的灵魂离体分离,与先秦文献中的魂和魄分离进行比较,详细诠释灵魂离体的情形,并重新审视先秦社会中,对鬼神概念及祖先祭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扩大消费需求的供给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效需求依存于有效供给,不容忽视供给对需求的制约、促进和创造的作用。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一个被忽视或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是供给障碍。为了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应重视从供给方面促进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包括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疏通供给渠道、拓宽供给空间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要获得质的提升需要完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的哲学、生命的哲学。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心灵则是生命之体,身体则为生命之用,身心畅通是生命机体活跃充沛的条件,自孔子"六艺"到阳明"良知学"都以此为本。依照心灵大体的观念,当下及未来之教育必须着眼于具有平民人格的"精神贵族"即儒家之"大人"或"大丈夫",如儿童教育则重在心灵开放、气机通达,使之身心舒畅,进而步步提升前进。教育理念上必须"由器入道",方法上要以生命的养成为鹄的,才能造就健康、向上、奋进的社会栋梁。  相似文献   

15.
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柏拉图始就存在着对身体的古老敌意,认为灵魂与身体对立且高于身体,因而身体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于是“身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被提出来。要回到“身体”,我们首先需要对身体本身进行“思想”,一是何谓“身体”?二是为什么要回到“身体”?回到“身体”,对教育及教育学意味着什么?教育学的身体转向的独特意义在于让身体在教育学中拥有自身的位置,让身体的教育学意义从遮蔽走向敞亮。  相似文献   

16.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它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而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此必须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个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给予受害者协助,从源头上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养一流的大学生,研究生,应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灵魂),文化素质(基础),身心素质(本钱),专业素质(本领),竞争素质(生存,发展)等方面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改变课堂文化,使学生成为主人,使教育更加符合人性;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陶冶情操,锻炼体魄,加快素质教育进程。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与消费失衡的表现是投资率高、消费率低。投资率高的首要原因是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新一轮经济增长又主要以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为主。同时,居民实际工资水平下降、消费物价水平上升造成了消费疲软。针对经济增长的现状,应控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梯次升级和全面发展;加快投融资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尽快消除投资迅猛扩张的体制弊端。  相似文献   

19.
眭明泉 《高教论坛》2002,(5):37-39,4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之于理,动之于情,关心人、体贴人、理解人,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导之于法,以纪律已,以法育人。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情、理、法的统一,努力做到使情理与法理融为一体。因此,要强化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和训练,拓宽知识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哲学教学面临着挑战并存在问题是哲学教学改革的原因 ,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在哲学教学中运用“研讨式教学法”。从培养和提升学员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方面营造创造思维的环境 ;与时俱进 ,让富有时代气息的哲学思想进入课堂 ;教学手段的创新 ,吸引和提升学员学习兴趣。在此意义上 ,创新是哲学教学改革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