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爱国、爱国情感与爱国理性的概念,认为理想的爱国主义是一种高级的成熟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对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的超越,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体。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爱国主义应该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的爱国行为,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理性爱国主义精神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内容广泛,文学界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文章试图重新审视莱辛的几部经典作品,旨在阐明莱辛是一个具有生态整体意识和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她主张自然与人,理性和感性,男人与女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3.
路翎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人物、环境和叙述上都鲜明地呈现出疯狂躁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审美风貌,伴随着作者的创作激情深深地内化在文本的有机整体中,和谐地应和着文本的情感节奏和情感基调,形成了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种标新立异的审美风格,揭示了富有时代深度的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4.
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在短篇小说《到十九号房间》中将视角聚焦在一名退职在家的主妇的内心世界以展示20世纪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社会对"理性"的失望。非理性就像沉寂在灵魂深处的一条潺潺得暗流,理性试图困御本能,激情和情感的企图可能最终会撕裂完整的人格。《十九号房间》篇首便点明小说的主题在于揭示"理性的失败"。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出现的蛇和魔鬼及其引申的意象的细读,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原型批评的方法,力图揭示意象背后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以此凸显莱辛对西方传统理性至上思想的反思与颠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正处于父权社会的全盛期,女性身心受到禁锢。多丽丝·莱辛通过在作品中塑造追求自由的女性角色来表明自身对父权社会压迫的反抗。本文对《去十九号房》进行分析,指出女性在理性的压抑下主体性缺失、但个人的"非理性"又唤醒其自我意识,最终她们摆脱理性的牢笼实现"逃离"自由。小说揭露了莱辛对完全以理性为主导的生活方式的质疑,正是理性对情感的压抑最终导致了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德性人文关怀本质是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道德高尚的人。它丰富了青少年道德情感,提升了青少年灵魂本质。德育人文关怀要求青少年实现精神上的自律,引领青少年道德生活从道德理性出发。这对于青少年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道德情感、启迪理性自觉、引导精神自律、完善心灵和谐。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教育性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些技术"硬件",还应有统摄技术选择和应用的理性和情感。教师情感是专业发展之基础、纽带、承诺、动力和境界。教师的情感培育有别于知识教育。教师需要深刻认识情感与认知的和谐互动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打磨下,通过科学的反思提升情感。  相似文献   

8.
教师理性精神的缺失,直接对学校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教师的理性精神不仅是一个学校走向和谐、自由和民主的关键,而且也是教师个人自由自觉地形成个人的生存意义的关键。理性精神是一种理性的心理体验,更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或信仰。教师的理性精神表现为对卓越、完满的、善的教育生活的探寻。教师的理性精神的生成离不开在教师理性精神的自我修炼。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哲学中,情感和理性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对理性关注的起源与对情感关注的起源并不是同步的,也不是同等的。理性产生之初的地位、含义和功能都预示了理性是本原的、永恒的、普遍的实体和法则,它是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主宰着人类世界。神话中有情感的宣泄,详细探讨情感的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完整的情感理论的是斯多噶学派。情感与理性的对立来自于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对立,二分法导致情感不可避免地与欲望相连。  相似文献   

10.
美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本世纪90年代末,愈来愈受到从事教育的人士的关注。我们知道人类在最近几个世纪,对其自身的认识不断在深化,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组成我们人类身心的主要是理性和情感两部分。而在教育中能沟通此二者的桥梁,从而达到情与理之完善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美育能够做到。美育是凭借美的展示和感受来陶冶人的精神,心理的结构方式和矛盾的运动过程,以建立和发展完善的人格。美育促使人的理性和情感趋于完善,它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美育促使学生的理性和情感向完整、平衡、和谐的方向发…  相似文献   

11.
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金色笔记》较集中地体现了莱辛在创作理念、叙事结构两个方面的试验性突破。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将文学创作的原始冲动与文本的创新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红、黄、蓝、黑四种色彩的笔记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困惑融入简报式的文字事件之中,探索性地拓展了小说创作的文体形式和结构式样,并于人生永恒经验的不懈探寻中彰显其艺术技巧的成熟性。  相似文献   

12.
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以隐喻、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科技时代的理解,也折射出她对人类社会与未来的担忧。透过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莱辛对自然与女性的双重关注,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呼吁人与自然、男女两性的和谐,体现了莱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独特理解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草原日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日出》是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一篇颇具有代表性与震撼力的短篇小说佳作。小说描述了一个小男孩的心理成长故事,尽管故事很普通,但它却从深层次展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揭示了男权中心主义的二元论对自然的伤害,呼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多丽丝·莱辛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作家,但是,学术界对其成长小说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成长小说是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一类,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章以《木施朗加老酋长》《草原日出》《穿过隧洞》等短篇小说为中心,着重探讨了莱辛成长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多丽丝·莱辛(1919-)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2007年,她以“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我的皮肤下》是莱辛自传的第一卷。自传以莱辛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在线性时间结构的基础上,莱辛灵活使用时间叙事技巧,并辅以独特的空间叙事技巧,为莱辛的自传增添不少色彩;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也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全面、客观地看待作者。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重读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探索作品中女性和大自然复杂而紧密的关系,揭示女性和自然资源遭受男性压迫和掠夺的悲剧,解读作品中作者追求解放女性和自然,发展女性自我意识,构建一个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父权制思想千百年来伤害着女性,男人以此压迫和剥削女人.莱辛的作品《野草在唱歌》《天黑前的夏天》《幸存者回忆录》中反应了这一问题,这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呈现,但莱辛关注女人的同时也关注男人.从全新的视角解读莱辛的作品,分析此三部小说中的男性的悲剧命运,指出女性受到父权制思想毒害的同时,男性也是该思想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从诞生起就被认为是为妇女解放吹响了号角,但是作者在1972年的再版前言里断然否认了这一点。文章试图通过对《金色笔记》文本的一些粗浅分析,探讨莱辛的两性观被广泛误解的原因,进而提出并证明莱辛的雌雄同体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19.
虽然我国的多丽丝·莱辛研究不如国外,其研究的系统性也还没有形成。但是我国的莱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文章对1999-2009年国内莱辛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要的评述,以期与研究者们携手共进,为我国的莱辛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是一个具有女性意识和生态意识的伟大英国女作家.文章以二元对立为切入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她的小说《幸存者回忆录》,分析小说中父权制思想下的女性与男性形象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下的环境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类精神生态问题,以期给读者新的解读视角,从而丰富莱辛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