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伟 《世界文化》2007,(5):13-14
伊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对20世纪美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初,他曾先后发起了“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的学运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却因自己在战争中的言行把自己置于了政治与学的真正漩涡当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法国的彼得吕斯·拉米斯(Petrus Ramus也作Peter Ramus,1515—1572)是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极为重要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被认为是“笛卡尔的先驱”,20世纪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 Luhan)称他为“古登堡时代的教育先锋”。1912年,弗兰克·皮埃尔庞特·格雷威茨(Frank Pierrepont Graves)在纽约出版了一本书《彼得·拉米斯与16世纪教育改革》,足见他对于世界而言不仅仅是对欧洲和法国16世纪教育改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十七世纪1610年,法王亨利四世被暗杀。他曾给法国带来了和平与繁荣,在他死后,便开始了动荡的时期。1618年燃起了战争的烈火,直至1648年方始结束,即历史上的“三十年战争”。法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红衣主教以铁腕统治法国,使法国成为全欧洲的霸主。在三十年战争期间,诗歌之花依然在法国盛开。弗朗索瓦·德·马莱伯(Francois de malhe-rbe,1555—1628)写的虽然不是大部头的长诗,但他的诗对后人产生巨大的影响。马莱伯反对  相似文献   

4.
吴作人教授为中国当代旧越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早在40年前,徐悲鸿就曾赞誉他“功力甚深”,“师法正派,守道不阿”,“为今日中国艺坛代表之一”.吴作人祖籍安徽泾县,1908年10月生于江苏苏州.本世纪 20年代末,他就进入由田汉创办的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后改为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徐悲鸿学习素描,并参加文艺团体“南国社”的戏剧、音乐运动.30年代初,先后到法国、  相似文献   

5.
<正>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启蒙主义运动的领袖,但他对英国的推崇甚至崇拜却举世皆知。他曾说:上帝啊,我真的热爱英国人。如果我不是爱他们更甚于法国人,愿上帝惩罚我!身为杰出的法国人,却如此热爱英国人,究其原因,这大约是当时许多法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英国与法国隔海相望,但它早已掌握了海上霸权,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已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产业革命。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6.
艾沃琳·阿克塞尔是“‘波普’文化一颗璀璨的星辰”。法国文艺评论家贝纳尔·塞松如此赞赏这位比利时当代女画家。阿克塞尔的波普美术作品自1966年至今,陆续在那慕尔、根特、布鲁塞尔、布吕赫、科隆、巴黎、米兰、巴塞尔和伦敦等地展出,她作品的价值逐渐为世人认识。20世纪60年代是欧美“波普”艺术盛行时期,标志西方全面进入后现代的“消费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不公平社会异化的加剧。阿克塞尔的美术作品呈现出社会文化这一嬗变的轨迹,因而有其鲜明的时代意义。贝纳尔·塞松指出,阿克塞尔的作品是为了“在一个被异化的伦理困扰的社会里,平…  相似文献   

7.
马竞 《世界文化》2005,(10):13-15
提起“多罗茜”、“铁皮人”和“稻草人”可能许多人,特别是孩子都知道,他们是童话小说《绿野仙踪》里的人物。但要问起莱曼·弗兰克·鲍姆是谁,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他就是《绿野仙踪》的作者,伟大的“OZ国”缔造者,美国20世纪最畅销儿童作品纪录保持者。鲍姆生平鲍姆1856出生,童年时期饱受疾病的折磨,剧烈的胸痛时常发作,他不能到户外活动,性情孤僻。鲍姆的童年和学生时期是在家中渡过,每天靠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打发寂寞时光,他读的书大部分是童话小说。18岁时,鲍姆开始经常光顾他家附近的剧院,并立志要做一名演员。开始他父亲竭力反对,…  相似文献   

8.
比利时小说家乔治·西默农,生于1903年,1989年春谢世。他一生写了500多部长篇小说,其作品气势宏伟,风格独特,深受读者欢迎,因而赢得“20世纪的巴尔扎克”的美誉。他的小说被译成50多种文字。其中,有53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212部被改编成电视剧。他的创作态度认真勤奋,几乎总是强迫自己写作,有时一天能用打字机打出80页稿子。写作活动是他的致富源泉,为他带来大约2.5亿法郎的收入。巨额的收入把他变成一位不知疲倦的旅行者。法国传记作家皮埃尔·比恩多伊斯称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许多人认为“他的财富多得惊人”。但是西默农  相似文献   

9.
去年10月,在法国化年开幕之际,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到成都,无论是参观杜甫草堂的流连忘返,还是品味川菜佳肴的新鲜美味,都表现出他对中国化的浓厚兴趣,希拉克的成都之行便成为活动之初的一大亮点。其实,中国化对法国的影响早在18世纪就很深远了。  相似文献   

10.
舒民 《世界文化》2008,(6):10-12
他的生命之火37岁时就悄然熄灭。然而,这位不幸的英年逝者可曾想到,在告别人间一百多年后,他仍旧没被后人遗忘。相反.他的作品及生命超越了时空,至今仍影响着世界。这就是20世纪法国的诗人——阿尔蒂尔·兰波。  相似文献   

11.
“洛可可”一词具有“螺贝”的意思,用以形容造型艺术中那种善用蜷曲的线条和繁琐的装饰风格。“洛可可”绘画艺术,是指法国路易15时期(1715-1774年)所崇尚的艺术风格,其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画家多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使画面明丽,风光动人。“洛可可”绘画艺术的奠基人是法国美术学院院士安托尼·华托,但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弗朗索瓦·布歇。布歇(1703-1770年)自幼心灵手巧,曾从师弗朗索瓦·勒莫学画,后在版画家热·卡尔的工作室工作。卡尔很赏识布歇的才华,曾委托他作丹尼叶埃…  相似文献   

12.
大约从公元1500年到1800年这300年间,也就是从达·伽玛到马嘎尔尼这段时间,世界历史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就欧洲面言,它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海上道路,用无数的白银换取了亚洲的茶叶、丝绸、香料等无数珍贵物品。西、葡、荷、英等国为了争夺对亚洲的贸易发生了激烈的竞争。尽管太阳王路易十四和他精力充沛的大臣考尔伯也希望以王家东印度公司与荷兰人和不列颠人一争上下,但是东印度公司的首次远东航行就遭到了灭顶之灾,故而在整个18世纪法国在远东的贸易中都是外于边缘状态的。1515年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的势力曾…  相似文献   

13.
毕加索作为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几乎家喻户晓.但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巴尔蒂斯却并不广为人知.毕加索被尊为现代西方最伟大的画家是当之无愧的.西方绘画在20世纪进行了剧烈的变革.现代主义的实验和探索打破了古典绘画的界限和观念,大大拓展了绘画艺术的性能、功用和范围.而毕加索,正如西方评论界所公认的那样,没有人像他一样把艺术的本质作了如此剧烈的改变,他和乔托、米开朗基罗和贝尼尼一样立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1901年,20岁的毕加索被法国画坛所充满的打破常规和勇于进取  相似文献   

14.
耿莹 《世界文化》2006,(10):25-25
在西欧各国的人名中,有的音节既非名,又非姓,而是贵族出身的标记,如法国人姓前用“特”,西班牙人姓前用“德”,德国人姓前用“冯”,荷兰人姓前用“梵”,英国人姓前用“劳特”或“恰尔德”等。“恰尔德”,系古英语“贵公子”之称号,今已废。“劳特”意为爵士,对于有爵位者之非正式的称号,亦泛指一般贵族,用时冠于姓前或姓名之前。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全称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其中“冯”为贵族出身的标记,在文学史中有时略去,不译成中文。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守财奴》的作者巴尔扎克,全称为:奥瑙利·特·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15.
美在和谐     
《“这里·那里”——丁天缺、芳诗·米多芬、德朗诺中法油画联展》初春时节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了。该展于2005年“法国文化年”期间曾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并受到法国观众的欢迎。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和法国,一边是传统的印象派油画,另一边是“另类”的现代派绘画,两种画作风格迥异,却和谐地陈列同一展厅之内……准确地体现了展览的主题“这里·那里”。  相似文献   

16.
内容丰富、结构立体的《法国时尚100年》来到中国,为我们认识法国设计的百年历程和它所象征的法国文化精神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形象。在中国社会发展、生活变迁的时代,“设计”已成为现实生活需求和生活品质标准的具体尺度,在中国设计艺术方兴未艾的发展形势下,这个展览不仅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信息,而且在设计的文化意义上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1.“设计”是一个集合概念。这个展览总揽了法国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产品、时装、视觉传达等大类与细项,可谓一面“世纪之镜”或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设计改变生活”、“设计造福…  相似文献   

17.
世界电影与中国过不了多久,便是“机械化的文艺女神”电影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电影史家公认,电影正式诞生于公元1895年12月28日,标志是该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根据“视角暂留”原理,成功地制造了“电影放映机”,并拿到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放映了《水浇园丁》等影片。翌年,电影即输入中国,标志是该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法国人放映了“西洋影戏”。最早携片来华放映的外商,现在能考证到的有3个人:美国人松雍和西班牙人加伦白克、雷玛斯。这3个人中,雷玛斯最为重要。1903年,他利用加伦白克盘让给…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法国著名预言家诺斯特拉达穆斯曾说过,16世纪末、17世纪初,一头狮王将在北欧出现并傲视整个欧洲大陆,他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只可惜英年早逝,最终会命断德意志。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出现了一位享誉世界乐坛的男低音歌唱家、歌剧演员菲奥多·夏里亚宾,他曾被高尔基誉为“象征性人物”,他“体现着俄罗斯民主的一切特征”。高尔基所说的“象征性人物”,据笔者的理解,意思是夏氏是俄罗斯声乐艺术的象征,就如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一样。  相似文献   

20.
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是法国现代杰出作家兼国务活动家,他一生传奇式地活跃在文坛和政坛。马尔罗与中国有三大重要关系:一是使他成名的两部早年作品都以中国革命为题材;二是他晚年是外国有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中见到毛泽东主席的第一人;三是在欧美方面,他对中国的看法有一定影响力。马尔罗不是坐在书斋中一心著书的职业作家,他一生充满了冒险精神。青年时期,他在大学里研究考古学,并对东方艺术,特别是高棉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20年代末,马尔罗出走印度支那,参与了“青年安南”的革命活动。在远东,他曾和当时一些越南、中国、苏联的革命者有过频繁的接触。1925年至1927年,马尔罗在中国广州居留,亲眼看到了蓬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