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国格拉斯哥科学中心以联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如基于常设展览“助力未来”向学生渗透与能源相关的职业信息内容;以苏格兰的“卓越课程”改革方案为标准,开设“我的实景工作天地”和“成就挑战”课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教育,将职业教育延伸到学校、家庭和社区;并通过互联网开展职业能力测试,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所需要的帮助。本文提出借助科技馆平台联合学校及家庭、社区,基于科技馆的常设展览和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教育,使科技馆成为学生了解、体验职业教育的窗口,实现科学技术普及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促进科普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托卡马克装置是一种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被认为是最有潜力和希望获取新能源的方式之一。本文对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的中国首台托卡马克实验装置CT-6进行介绍,从其历史背景、技术参数、构造原理和研发过程等方面,逐一揭示其中的细节以及不为大众知悉的研发故事,总结分析CT-6取得成功的原因,结合CT-6展示挖掘大科学装置在博物馆科普展览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研究中国可控核聚变早期发展历程和相关大科学装置展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教育活动是实现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本文以CiteSpace软件为计量工具,以中国知网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国内外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在时间发展趋势上具有相似性,新媒体的应用、活动设计与创新以及STEM教育的融入是国内外主要研究热点,但在研究理念、阶段、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技术融合、活动设计创新、观众研究和学习效果研究、馆校合作、展教人员专业化发展是未来研究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某些科技博物馆的展品教育活动存在说教灌输多、体验探究少和缺乏深层次科学内涵的普遍问题。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恰恰针对上述问题,而STEM教育则是承载当代科学教育理念与三个维度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将其引入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十分必要,并以中国铁道博物馆开展的“铁路背后的科学”展教活动为例,研究STEM理念对于科技博物馆展品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对展览展品的设计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启示。展品如何实现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展览如何提炼深层次科学内涵与主题?如何营造既有深层次科学内涵又能引导体验式与探究式学习的展览环境?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展览展品设计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各地科技馆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及其中蕴含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以及上述理论与实践为展览展品设计带来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科技馆开展了STEM教育项目,也出现了偏离STEM教育理念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相关教育学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STEM教育是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并兼有项目实践与探究式学习双重特征的“基于项目的学习”(PBL),为保障STEM教育项目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法工具。在此基础上,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运用PBL进行了STEM项目教学设计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中以“实践”取代“探究”的错误认识与“伪探究”问题,本文尝试从科学与工程实践和探究式学习、馆校结合STEM教育、科技馆资源之间的联系出发,对馆校结合STEM教育进行再认识,提出基于科学与工程实践的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的基本特征为“聚焦《课标》重点科学概念,以科技馆实物展品为教学资源,还原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工作环境,促使学生浸入故事情境,在‘问题’‘兴趣’双重动力的驱动下,开展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跨学科探究式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馆校结合STEM教育项目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8.
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家潜质,储备科技创新人才,提升青少年科学职业理想愈发重要。科学职业理想会影响个体从事科学领域的职业选择,而场馆教育情境对其培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和纽卡斯尔生命中心的场馆生涯教育实践,以资借鉴。英国科普场馆教育以提升青少年科学职业理想为目标,在个体维度关注职业关联性感知,在社会维度聚焦机会公平,并衍生出了以生涯理念指导馆本课程、在教育空间开展体验活动、加强馆校结合、发挥科学家群体榜样作用和关注女性等弱势群体等生涯教育策略。结合英国两个场馆的实践经验,我国科普场馆可通过创新活动设计,融入科学家精神,汇集多元主体,实现面向科学职业理想的场馆科学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9.
STEM教育强调以核心概念为主线,实现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紧密整合。这与科技馆“以互动体验和动态演示型展品为主要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进行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功能具有较多吻合之处。本文从STEM教育核心理念和特点入手,深入分析科技馆教育活动与STEM教育的融合之处,重点研究STEM课程的设计流程,着重分析“科学实践”主题的提取和选择、“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的梳理、基于实践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以及学习评价四个环节,并结合STEM课程案例“建设我的月球基地”对具体流程进行对应分析和解读,最后从以上四个重点环节对科技馆STEM教育活动的开发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意义]提出一套分析框架,可用于为大科学装置集群规划时装置的关联性论证提供参考等,有助于为大科学装置规划布局提供前瞻性的定量化参考,作为以需求驱动规划的补充。[方法 /过程]从科研成果入手,应用科学计量学方法,提出基于科研产出关联的大科学装置集群规划布局分析框架,包含确认分析对象、获取装置数据、装置知识分布描述、装置关联分析等流程与方法。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例,收集已布局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与同步辐射光源)与规划布局的大装置X在国际上同类型装置的论文数据,从多个层次分析其学科层面的内在关联。[结果 /结论 ]依托大科学装置发表论文数量持续上升;三类大科学装置均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不同装置的交叉学科存在差异;三类装置关联性不一,已有装置(散裂中子源与同步辐射光源)关联度高,存在可能的互补关系,大装置X与已有装置关联度则较低,如要布局建议还需要进一步专家论证。提出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大科学装置规划布局提供前瞻性的定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建设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以G7国家、金砖国家和部分新兴经济体为 比较对象,从科研资源与仪器资源的规模与质量、管理与利用、支撑与产出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指数评估的形 式实现国际对比分析,为我国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科学数据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上,对美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作法和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数 据共享平台建设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科学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构建所具有的组织模式、政策制定、标准规 范、主体特点、技术服务等特征,进而从政策法规、标准与管理规范、统一门户、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提升关键 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探讨我国科学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科技馆展品教育活动和STEM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科技馆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融合的意义和可能性——即STEM教育项目可用于“学展品,用展品”的教育活动中。反之,展品教育活动同样也可优化STEM教育项目,形成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科技馆的实际教育案例,提出了STEM教育与展品教育相结合的项目设计思路,旨在将科技馆基于实物和实践的探究式学习与传统STEM教育活动形成互补,探索一种具有科技馆特色的STEM教育活动模式,以期为提升科技馆教育活动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STEM教育是目前各国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进行STEM教育的主要载体为非正规教育。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属性等方面都具有比传统教育更适合开展STEM教育的优势。本文从STEM学科三个维度“实践(Practices)”“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及“学科核心概念(Core Ideas)”的视角出发,融合了“基于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方法的逆向过程的教学设计方法”及“5E教学模式”等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提出了适合科技馆STEM教育的“基于全方位整合展品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数据和信息是重要的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工具。科学数据和信息是国家科技基础 条件平台建设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资源,加强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研究,是推进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理 论基础。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外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科学数据和信息管理 和利用方面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提出完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加强数据和信息全生命周期管 理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校科技成果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信息资源,阐述了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的合作开发类型;对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建立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合理机制,举办校办产业,为成果转让创造最佳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