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Curator作为策展师的概念逐渐在博物馆学术界成为讨论的焦点。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责界定,国内博物馆行业内部对其角色的认知和定位还不够全面。本文结合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诺丁汉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具体案例,试图从管理架构、职能内容、教育培养等三个方面,以实践的角度来着重讨论Curator一职的本质。文章也就Curator一词的汉语翻译进行了尝试性讨论。  相似文献   

2.
科技藏品在科技博物馆中的地位随着时代变迁与教育理念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科技藏品除了具备与互动性科学展品共有的科学性之外,还具备基于历史的真实性、信息传播的多维性和收藏价值的凸显性。并据此提出了五种科技藏品的科学传播策略:情境再现法、布局突出法、对比分析法、协同展示法、故事讲述法。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博物馆传播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根据受众对于传播媒介、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需求的分析,本文提出:多元化传播是当代博物馆自身功能变革与发展的内涵要求,更是博物馆应对外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于博物馆传播特征、受众需求和博物馆多元化传播案例的分析,探讨了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传播的多元化需求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科技博物馆学习是最重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基于展品资源的STEM项目化课程是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与“博物馆学习”理念下教育转向的学习载体。本文从STEM教育课程模式、非正式学习特征、项目化学习、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设计等视角阐述了科技博物馆展品资源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原则,构建了包含七个核心要素的展品资源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对应用这一模式开发的温州科技馆课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为科技博物馆STEM项目化课程开发提供框架。  相似文献   

5.
自然博物馆在展陈内容特色化设计方面常常存在一些困难:自然类藏品的稀缺性,导致特色化设计的基础缺失;具备学术支撑能力的高水平策划人才匮乏,跨学科人才的奇缺,自然知识体系的庞大,导致内容设计的特色化缺乏深度和广度;传统展陈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展陈内容设计缺乏在教育功能上的积极突破。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包括:藏品特色分析和系统性补充征集;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色,融合学科交叉优势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改变传统展陈观念,将教育功能有机融入展陈内容设计等。  相似文献   

6.
实地参观是博物馆学习中的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形式。到科技博物馆实地参观,被许多中小学作为校内科学课学习的补充。美国研究人员以纽约市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07—2012年学生去科技博物馆参观的情况和学生们在州级标准化测试中科学科目成绩数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实地参观体验对于8年级学生的科学课成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西班牙裔学生和享受免费午餐的学生有更大影响。这一基于观众调查和大量数据分析的研究内容、数据分析过程及其研究结果等,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及博物馆实践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类博物馆通过构建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研发创新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其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研发创新体系由创新内生动力系统、创新资源组织系统、创新体系开放系统、创新成果反馈系统组成。这四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撑,不断在体系内部发生作用并与体系外部交换能量,使研发创新体系的运作形成正螺旋,从而推动博物馆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科学博物馆必不可少的展览内容之一。由于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分支较多,在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设计与布展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地球科学的展览陈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2019年完成提质升级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地球奥秘厅为例,通过贴合时代发展的展览主题策划,将二元叙事结构运用于地球科学展览,在展览设计中探索性地采用了媒体化的途径与方法,为地球科学展览的策划和设计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教育”目标,关注藏品的“非物质遗产”。科技藏品所承载的知识、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维信息,是其教育价值所在,是设置和实现其多维教育目标的依据,需要多维的传播和教育形式来实现。中国科技馆基于战国编钟仿制品,开展“解密编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多维设计,带领观众探索编钟的乐理发声、青铜冶铸、纹饰内涵、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维信息,为科技藏品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本教育活动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开发教案,经过实施与评估,证明了多维传播与教育设计框架和案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双减”背景下,专题博物馆类科普基地的科普工作新路径。基于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实践案例,对综合科普资源与目标进行剖析,形成融合馆藏资源、行业学科发展以及网络传播为一体的科普教育路径;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围绕核心资源探索建立自有特色的科普教育体系框架,能够提升新形势下专题博物馆的科学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水族达人训练营”活动为例,从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确定和实践及研究资源的获得等角度,探讨博物馆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提出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研究情境的构建。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角度,从参与学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到建设博物馆研究性学习实践课程,拓展现有馆校合作项目,深化博物馆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使命是博物馆对其存在理由的解释,是博物馆实践操作层面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导,对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实现科学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博物馆存在“使命宣言真空”的困境,更遑论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基于使命宣言的科学传播。在博物馆使命宣言撰写、围绕使命的科学传播与使命反思重塑方面,国外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已积累大量经验。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在使命宣言构建中的基本要素与撰写流程、围绕使命宣言的业务活动展开与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3.
非正式科学教育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传播学理论观点,从观众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入手,对基于展览展品的科普场馆非正式科学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实现作为评估最核心的内容,构建传播效果评估指标框架,为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考核、监督、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手段以其沉浸式的体验、丰富的交互为影像视频、游戏竞技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案。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中的现实应用与意义出发,探求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介在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应用。本文界定了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并形成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模型。基于以上研究,为科技馆使用沉浸式媒介进行科学传播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网络搜索、文献检索、数据统计等方法,从开通账号、推送信息、提供服务三个层面对我国174个科技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分析,总结不足之处,并提出发展建议:以管理革新为动力,提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水平;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强化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创作和传播能力;以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为突破,丰富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学、信息学研究与实践之间信息交流的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图书馆学、信息学研究与实践之间信息交流11种差距的基础上,提出缩小这些差距的策略,包括鼓励实践工作者参与研究活动、加强将研究信息传递给实践工作者的信息交流活动。此外,认为文中所指出的11种差距实际上给研究者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科技博物馆在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营造城市科技文化底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各类科普场馆数量逐年上升,观众参观量与日俱增,教育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同时,新形势下国内科技博物馆也面临科学教育创新的转折点与急迫点。本文在分析国外科技博物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它们在新阶段教育研究、藏品管理、社区公众等方面的优势及创新特色,为国内场馆结合馆情突破现有瓶颈,对标世界一流提高自身科学教育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承载着传播自然历史和科学知识的职责。标本藏品是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根基,随着标本藏品的不断积累,传统标本藏品管理方式面临困境。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背景下,智慧化理念与新技术为标本藏品管理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为例,在分析标本藏品管理工作面临主要难点的基础上,回顾智慧化藏品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实践,以期为自然科学博物馆标本藏品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思考未来藏品数据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