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彦会 《新闻世界》2013,(12):36-37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新一轮的形态各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在各大荧屏之上。《星跳水立方》和《中国星跳跃》是2013年两档明星真人秀跳水类节目,在延续"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又增加新的元素,"身体消费"现象一时成为荧屏上的热议话题。本文对消费文化视域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身体消费"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两档名人跳水节目:浙江卫视的《中国星跳跃》和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为例,分析体育真人秀节目的特点和发展前景:跨界和混搭,体育和娱乐联姻,走商业化道路是很有前景的;同时也提出一些批评和建议,就是坚持底线,提高节目品位和原创性等。  相似文献   

3.
大型季播类娱乐综艺节目《星跳水立方》自4月份开播以来便创下了同时段收视率第一、最高达到8.73%的好成绩。节目除了引进国外的模式并进行了较好的本土化改造外,还有闪耀的明星和金牌教练参与,明星跳水的专业化程度也被视为最大的亮点。《星跳水立方》并不像选秀节目那样急功近利地造星,也不像婚恋交友  相似文献   

4.
洪亚星 《新闻世界》2014,(10):125-126
近年来,社会上的奇观消费越来越盛行。本文以郭美美赌球被捕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新媒体时代的产制、"娱乐经济"的催生、网民群体性特征的助推是导致奇观消费火热的原因。同时,奇观消费一方面蕴含商机,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遮蔽真相,形成"单面人",因此,广大受众应该理性地进行奇观消费。  相似文献   

5.
张为 《声屏世界》2013,(9):35-36
2013年4月,浙江卫视推出了明星真人秀节目《中国星跳跃》。这档节目在播出当天就受到了观众的追捧,迅速成为收视热点,高额的广告费与冠名费使其一跃成为当下最吸金的电视节目,同时也引发了众多质疑。人们认为《中国星跳跃》如此受力捧,是因为该节目靠明星选手的"虐身加虐心"——同时挑战生理极限和内心恐惧。笔者通过对《中国星跳跃》的文本解读,剖析它博取眼球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它作为一个复杂的文本给观众  相似文献   

6.
李立 《新闻界》2015,(3):24-30
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是受到盖·德堡"奇观"概念和"奇观社会"理论影响而产生的。但在借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凯尔纳通过理论转化为他的媒体奇观理论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和更具可操作性的特点。其理论转化具体表现在理论层次上由宏观理论向中层理论转化、在理论焦点上由形式理论向实质理论转化、在研究取向上由批判研究向诠释研究转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节目热播,代表了当下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趋势,也映射了媒体文化的重要面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节目一改以往的常规模式,通过传奇化、戏剧化、仪式化、视听化等策略构建奇观,改变了传统文化节目固有的构成逻辑与文化意涵,形成了节目全新的文化表征。将历史文化以奇观的方式呈现,影响甚至形塑观众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新时期探索文化内在价值与传播模式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聂畅 《新闻世界》2013,(8):48-49
近年来,观众的欣赏口味越来越多元化,综艺娱乐节目的形式也在频繁更替以开辟新的天地。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的开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明星跳水节目在赚足了噱头的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星跳水立方》究竟是体育竞技精神的体现还是娱乐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尴尬混搭。本文认为这类真人秀节目的出现主要是借助体育精神,励志作为幌子,在剥开这层外衣的后依然是娱乐至死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消费社会视域下“网红打卡地”的媒体奇观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腾飞,各个城市大大小小的"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吸引着大众前往消费。"网红打卡地"的风靡不仅是消费社会中的一种新型消费现象,更是一场技术、资本与网民共谋的媒体奇观。其以视觉消费为基础,以媒介传播为推手,以消费者满足为导向,成长为了这一时代独特的娱乐、信息、消费的全新结合体。但也由此引发了人的主体性失落问题。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红打卡地这一奇观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自2009年起,11月11日就被赋予"购物狂欢节"的意义,成为了销售业的重头戏,如今已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而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体现在为购物节"造势",引导民众形成了"愚昧的狂欢"。本文是基于2014年的购物节分析,指出这一现象的狂欢意涵,并透视媒体引导民众进行多种消费、制造狂欢背后的作用机制,最后呼吁民众理性对待媒体奇观这一现象,回归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11.
林川 《新闻世界》2012,(1):75-76
本文试运用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奇观”理论,对联中国达人秀》节目进行解读,探讨这一电视娱乐产品所营造的奇观背后的运作思路,及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陈瑞娟 《新闻知识》2020,(10):71-76
《航拍美国城市》以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为拍摄对象,将镜头对准城市里的地标建筑、工程奇迹和生活场景,辅以历史背景的穿插叙述,以富有戏剧性的后期剪辑配合先进的航拍技术打造视听奇观,运用典型符号建构令人惊叹的物质奇观,塑造恢弘壮丽的城市形象。观众被奇观形式和奇观内容所吸引,陷入充斥着大量城市信息的逼仄空间,被隐性控制,按照制作者既定的程式接收信息。  相似文献   

13.
书名作为书的眼睛,在出版发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今的书名朝着"奇观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书名怪诞、粗俗化、滥用性元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层面: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出版者对于市场的迎合、大众娱乐需求的凸显。对于书名的"奇观化"现象不能简单否定,但也不能不有所警觉,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4.
中外电视媒体的使命大致可分为"教育、告知、娱乐"三项。娱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2013年春天,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的播出将中国的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带入了一个新领域。此文将以此为例,浅谈当今中国竞技类娱乐节目所处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7日晚,江苏卫视推出的明星跳水竞技节目《星跳水立方》正式首播,第一期就获得了业内人士和网友的高度评价,冲上了微博热门话题榜首位。在节目播出期间的百度搜索榜上,《星跳水立方》以日近20万的搜索量排名所有电视节目第一,当日播出时微博话题量40万。据索福瑞46城快速监测,节目达到了1.87%的高收视率。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它主要表现了以下三个“超越”。  相似文献   

16.
骆敏 《声屏世界》2014,(1):154-156
正近些年来,随着新兴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电视自身频道数量的迅猛增长,电视广告干扰度不断增大。同时,观众在长期、海量的广告刺激下,对广告信息日渐抵触并采取过滤或规避的做法,传统形式的电视广告效果日趋减弱。于是,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谋求其他更高效的广告形式。在这种市场环境影响下,植入式广告这种新颖、有效的广告模式开始渐渐为广告学者、媒体和广告主所认可。这为传统电视广告注入了新的血  相似文献   

17.
秦秀宇 《今传媒》2016,(6):99-100
在内地电影市场充斥着青春题材和喜剧题材的当下,首执导筒的陈思诚以让人耳目一新的《唐人街探案》,刷新了观众对华语推理电影的认识。作为一部本格推理入门级作品,本片并没有止步于简单模仿,也实现了经典基础上的再创造,而结构性喜剧类型的融入,让阴差阳错的情境和故事结构形成笑果,再精心炮制近年来颇为走红的异域风情,以饱满瑰丽的色彩呈现东南亚热带唐人街图景,成功进行了一场异域奇观下的喜剧推理实验。  相似文献   

18.
已播出四季的"现象级"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是亲子互动类节目奇观化特质的社会文化显现。在文化消费语境下,这种特质表现在奇观的视觉化建构和情节建构中,主要包括了视听盛宴的营造、"标签化"人物的塑造、"逆转性"情境的设定以及"亲民化"的讲述风格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虽然奇观化使得《爸爸去哪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但在奇观化的叙事方式下,儿童却成为了成人社会规则下和成人话语体系下媒体和受众的消费品,甚至沦为市场的卖点和工具。  相似文献   

19.
20.
曹陈观 《声屏世界》2011,(12):40-42
《城市之光》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纪录片,与我们熟悉的“自然纪实类”纪录片相比,《城市之光》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带来一场纪录片的“视觉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