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丹 《青年记者》2020,(6):40-41
“后真相”时代新媒体新闻失实频发的原因在“后真相”时代,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是提高新闻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商业网站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都需要不断提高,让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破镜重圆”。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以主流媒体的不实报道为起点,新媒体盲目跟风、以偏概全,自媒体以“吃瓜群众”心态引发舆论狂欢。这次事件中,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还是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冰 《新闻传播》2023,(7):40-42
新闻是关于新近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其根本属性。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中提到,互联网正在为人类赋权。站在时代的浪潮中,新媒体裹挟着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向人类呼啸而来,媒体作为时代的瞭望者最先感受到了这波变革。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多家媒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包括5G、VR、疫情地图等新兴技术报道疫情动态消息。但是,新媒体的内生特质所带来的行业准入门槛低、信息传播夹杂谣言、标题党泛滥等现象也带来一些隐患,新闻真实性置于危楼,亟待反思。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报道的分析,结合具体新闻事件,探讨新闻失实的危害,探究新闻失实的原因,并探索如何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以期可以约束和纠正行业乱象,改善新媒体行业乱象频出的现实问题,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真实性是新闻的原则和本质。媒体融合时代,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极易产生新闻失实的问题。而传统媒体又越来越依赖网络来获取各地新闻的第一手资料。传统媒体如果对新媒体加以合理利用,又可在保障真实性的同时大大提高新闻效率。本文通过对媒体融合时代现有的新闻求证机制进行分析,探寻目前传统媒体新闻求证机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闻反转剧"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真实性作为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其泛滥正严重威胁着媒体的公信力、恶意消费公众的善意与信任。越是热新闻,越需要冷思考。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要更多理性和有效的信息,需要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业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新闻真实似乎已经内化成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与理想。但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今天的网络媒体时代,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为出发点,分析网络新闻失实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新闻真实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发达的网络、数字传播技术造就了新媒体时代,便捷的信息服务为社会带了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新闻真正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所遇到的挑战,包括过度追求时效性,忽略新闻真实;过度看中点击率,缺乏求真精神;网络监管困难,失实信息频频出现;少数商业利益集团故意炒作新闻,引发关注.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认为新闻从业者一方面要重视政策素养,尊重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素养,坚守新闻真实.  相似文献   

7.
毕可  孙茜 《新闻前哨》2013,(6):70-70
媒体融合时代,谣言、恶搞、新闻线索、新闻事实等信息流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真相和"虚构"互相交织。辨别新闻线索,坚持新闻真实性,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独接受信息的主体,他们对于媒体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如何从传播者的角度杜绝新闻失实的发生,是媒体融合时代对新闻媒体以及从业人员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新闻欺骗及其与新闻失实的关系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并非都是真实的,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新闻失实现象具有明显的故意性,这就是新闻欺骗。即,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新闻媒介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而欺骗广大受众的新闻传播行为。新闻欺骗与新闻失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新闻欺骗行为导致的新闻报道肯定是失实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欺骗是新闻失实的一部分。但新闻失实与新闻欺骗不是等同的概念,新闻失实的范围更广。新闻失实包括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传媒行业迅猛发展,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日渐式微,而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则日渐"走红",传媒市场竞争已然白热化。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新闻从业者出现了违反新闻法规和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为了片面追求点击率,某些媒体甚至不惜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夸大其词的评论,甚至是假的图片,造成新闻报道失实,从而使新闻失实现象不断增多。本文以两大媒体的"2015年度假新闻"为案例,列举了假新闻的特点,剖析了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报纸新闻在媒体激烈竞争的社会背景中极易存在失实现象,并且会相应降低报纸影响力,这对舆论引导、报纸新闻持续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只有针对性地防范这一现象,才会提升报纸新闻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才会为公众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本文首先介绍了防范报纸失实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失实原因、类型和危害,最后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媒体行业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编辑工作成为当下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简单来说,新媒体时代就是利用大数据为主要依托的数字媒体时代,其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稿件字数少等特点。本文以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特点为切入点,在了解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同时,阐述了当前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从事新闻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张红彦 《中国广播》2007,(12):46-47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的真实性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当普遍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各种各样的新闻失实仍然屡见不鲜。对此,受众不满,媒体不安。难怪有人说,新闻失实近乎成了一种“顽症”。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可以列举许许多多,有主观的、客观的;有主观故意的、也有非主观故意的。其中非主观故意的原因造成新闻失实现象所占的比重相当大。那么既然不是主观的、故意的,怎么还会出现新闻失实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失实不仅削弱了新闻的生命力,降低了新闻的内在价值,而且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使新闻失去公信力,因此,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本文从新闻写作实践出发,论证了如何才能避免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吴玉英 《新闻世界》2013,(5):295-296
微博的兴起,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全民记者"时代。"全民记者"时代的新闻失实现象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田野研究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其核心内涵是要注重事件的真实感,从现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信息,人类学方法对解决"全民记者"时代新闻报道失实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红 《新闻窗》2005,(4):44-44
一、假新闻严重影响媒体声誉,在“假新闻”之前更早被提出的是新闻失实问题。1984年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在山西太原市举行。会议针对当时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闻报道失实问题,认真分析了发生失实现象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办法。新闻的失实问题中包含了假新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的采写编发及反馈监管环节都出现了全新的变化,把握这些变化背后的整体变革趋势,有助于新闻媒体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认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态环境,不为花样繁多的新媒体现象所惑,掌握媒体变革发展主动权.本文认为,新闻传播与机器的结合、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的耦合、互动便捷度和趣味性上升、监管更加科学化,是未来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是更多的偏向网络和移动终端。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反转剧现象进行概念辨析、剖析该现象与新媒体平台之间的联系,并分析现象的成因和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信息的倡导者和宣传者,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对新媒体的依赖度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对新闻编辑进行角色定位与转型,并保障新媒体编辑人员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发挥,是现阶段新闻传播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新要求,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以及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转型的措施,以期培养出符合新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高质量、高素质的新闻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19.
鲁丁晨 《新闻世界》2011,(12):106-10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俨然成为最新的新闻传播平台,而且发展十分迅速,但微博中新闻失实现象时有发生,混淆视听。由此,辟谣类微博应运而生,并在解决微博新闻失实问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也有自身局限性,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的出现给新闻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编辑需要进行一定的革新,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新闻编辑者也需要在工作中加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新闻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新闻编辑工作。本文就针对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有效地做好新闻编辑工作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分析了新媒体对新闻编辑的影响,然后分析了现在新闻编辑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