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围观的界定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围观是一种发生在依据网络逻辑构建的虚拟社会场景中的常见现象,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自发的网络群聚,是一种以移动鼠标为表现的心灵参与的视觉围观。网络围观具有虚拟性、情绪性、短暂性等特征,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2.
网络围观是一种发生在依据网络逻辑构建的虚拟社会场景中的常见现象,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自发的网络群聚,是一种以移动鼠标为表现的心灵参与的视觉围观。网络围观具有虚拟性、情绪性、短暂性等特征,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网红"能够流行开来,除了缘于技术层面的媒介演进外,还受到了围观式的传播情境、议题的社会勾连、受众文化消费与认同的符号逻辑等的影响。鉴于当前网络场域中"榜样权威萌化""网红"日趋成为一种文化常态,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网络女性主义、狂欢围观传播情境、认同的生产与表达等多维度地对"网红"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网络围观这一现象的分析,认为现在媒介组织的把关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并通过分析网络围观中的信息把关行为,分别以网络围观正负作用为切入口,探讨对网络围观行为怎样做好把关,引导舆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围观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某项议题向不特定人群开放并取得较高关注度,且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现象.网络围观常常带有情绪化、对象符号化和议题故事化的特点,在其积极意义之外,也存在着制造和传播不实消息、煽动暴力的危险,而围观人群的社会心态和情绪化则是孕育此类危险的土壤.就聚焦重大公共事件的网络围观而言,政府部门负有信息义务,这是政府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的职责所在,现行法律规定上亦有其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1年新年伊始,新华社就以《新载体不断涌现,"全民围观"时代到来》为题发表中国网络文化生态观察,文章称:"2010,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然而,"围观"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现象,其深层的意义更是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即:不是因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而传播,而是因为第一传播本身导致的围观,赋予了事件被重视和报道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7.
“网络移民”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特征、内容要素、受众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网络移民现象对新媒体行业、受众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当前新媒体产品的研发应用和受众行为研究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受众是网络世界中交往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他们是网络传播主体和受众二者的统一。当前学界中对于网络受众的存在问题的研究一直缺失。本文从网络传播的本体问题——网络受众是一种存在出发.通过考察网络受众的抽象概念和具体现象.对网络受众的存在做出认知和定义。  相似文献   

9.
张亮 《新闻实践》2011,(2):35-37
"围观改变中国",成了当下的流行语。它说明了网络热点对于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力。新的传播态势,让主流媒体面临着选择,似乎不参与到"围观"中,就会与社会热点脱节,而仅仅是参与"围观",又会被网络舆论所左右,丧失话语权和存在的独特价值。主流媒体要引导网络热点,  相似文献   

10.
陈清 《新闻战线》2015,(4):58-59
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这也意味着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运用与一般的新闻语言有所不同,它需要通过生动词汇的描述来带动受众的情感。网络词汇在体育新闻中的运用,可以使体育新闻更加生动活泼,但运用应力求规范。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民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其影响也愈来愈大,而网络语言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并且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体育新闻媒体也注意到了网络语言这种文化现象,并  相似文献   

11.
网络围观的正负效应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论坛、QQ空间、博客及微博等公共平台已成为网民进行自由表达的渠道,随之网络围观也开始大行其道.围观,自古以来就是国人的一种癖好,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的“很多国人喜欢伸长脖子看热闹”,他的论断准确刻画了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现状,而网络围观虽有可能提升新闻事件的“被关注度”,对事件的解决带来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事态发展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着持冰冷观望态度的围观者,甚至有的围观者因受人蛊惑而作出出格的举动.因此,研究网络围观的正负效应,且改变网络围观所存在的弊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围观是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形式.共同兴趣的议题、一定的人群规模和网络的活动场域,构成了网络围观发生的必然要素,网民通过多种手段形式围观“现场”并形成集群声势.网络围观实现舆论监督的动力机制是情绪感染下的群体利益表达,对权力的“凝视”和“合法性”审判构成其内容主体,话语的“优势反应强化”和形成决策压力是其实现的形式和路径.在正向发挥网络围观舆论监督功能的同时,警惕围观中的“去个体化”及其危害,建立合理的团体规范、培养舆论领袖、审慎管理议题等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自由言说的话语平台,使话语权重新回到了受众的手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上却陷入了"沉默"。本文主要以微博时代的"围观中国"和2016年的"吃瓜群众"为研究对象,分析受众逐渐陷入"沉默"的原因及受众心态的变化,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集群协同传播日益成为网络自制剧的营销和传播战略,它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受众广泛参与、平台互融互通、社交网络的构建等特点增强了用户黏度,扩大了传播规模,也逐步打造了一系列传播品牌.网络自制剧的新媒体集群协同传播,应基于受众喜好取材以确立协同传播目标,与受众互动互惠以增强协同意愿和行动力,建立专门的协同传播数据库以累积品牌传播力,最终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新闻传播的角度对网络受众调查的意义作了阐释,总结了网络受众调查的类型与方式。并重点论述了配合新闻报道的网络受众调查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复杂性高等特点。在网络传播的情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参与到事件当中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受众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以近几年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并从受众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的角度出发,为引导受众正确合理地面对网络群体事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与传统媒体下的表现有相似的部分,也有很大不同,有着信息时代鲜明的印记。面对频发的网络事件,网络受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网络受众也更加值得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事件,来研究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人数剧增,其高度的双向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为受众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然而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在网络高速自由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网络问题应运而生,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以近年频发的网络人身攻击行为为切入点,在传播学视角下分析网络人身攻击泛滥的成因和危害,并对如何打击这一现象,构建文明网络生态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盘敏 《新闻世界》2014,(1):81-83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趋显著,它影响政府决策、司法公正、社会文化风气及社会治理,成为社会深度转型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深度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根源、高度发达的网络传播技术动因及网络群体心理规制下的受众心理渊源,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动力机制,需要深入分析,以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