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曲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学样式,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它不断地吸收历朝历代出现在正史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将其改编成戏曲的形式,搬演上舞台,活跃在群众中间。从先秦的社火、秧歌、参军戏到唐代教坊梨园的形成,到宋金杂剧和元杂剧的成熟,明清传奇的繁荣,以及清代地方戏的繁盛和京剧的独霸天下。在众多的戏曲形式和剧目当中,诸葛戏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以后,诸葛戏的上演达到了高潮,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目。主要原因是地方戏和京剧的出现,戏曲需要更多的素材来编演剧目,许多旧有题材和新的材料都进入艺术家的眼界,以各种各样的戏曲形式重新或开始出现在舞台上。因此,更多的伶人也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里面取材,这样,许多新的诸葛戏就出现在了舞台上。据不完全统计,戏曲《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在清以后就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2.
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一生写了六十多种杂剧。关氏的杂剧代表了我国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在戏剧史上有深远影响。作为杂剧艺术的先驱,他透过笔下绚丽多彩的舞台形象,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人民的心声。其作品人物形象的人格理想不仅丰富而且独特,有很高的范型作用。其现存的十八种(个别作品仍有不同看法)作品有不少剧作的艺术生命力非常强,  相似文献   

3.
<正>一、带着问题去阅读,了解冤情阅读前介绍一些戏剧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对杂剧有个了解。杂剧每折限用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未或正旦独唱。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戏剧本身的特点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与戏剧常识和文本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问  相似文献   

4.
元代艺妓大量介入杂剧的演出和传播,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艺妓与文人的交往对杂剧创作在题材、内容、风格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艺妓通过舞台演出的实践,使得杂剧的角色体制、演唱技巧等舞台艺术得到进步和完善,并且艺妓们在各地的演出客观上对杂剧的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据王季思主编的带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影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孩娥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恤宫秋沁 元代纪君样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一《琵琶记从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明代孟称舜的传制娇红记朴清代李玉的传奇《清忠谱补_清代洪具的传奇《长一生殿》;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从清代方培成的传奇炙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卜元代白朴的杂剧心墙头马上》;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边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毛毋奴》;元代施惠的南戏《幽…  相似文献   

6.
宋金杂剧中有“竹竿子”一称,指以手执道具竹竿子为特征的角色。根据史料和戏曲文物考察,以执竹竿子为标志的角色应分为两种:一为杂剧中的引戏色,一为杂剧表演和宫廷事物中的参军色。其竹竿子形制有不同:引戏色所执为长而光滑的竹棍;参军色则在竹棍顶部另有饰物,又称“竹竿拂子”。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8.
创作于元代的杂剧,在舞台上活跃了很长的时间,在进入明代之后,仍然是演出的主流。但是为了适应演出需要,艺人势必会对其做出种种的改变。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主要有元刊本与明钞本两个不同版本,其中元刊本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出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钞本与明钞本《单刀会》杂剧的异同,恰能向我们展现出明代杂剧演出对元代杂剧演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变,杂剧演出形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10.
凌濛初的"二拍"中有一些作品是根据杂剧改编而来,比较文本之间的改编,可以看出拟话本小说与杂剧这两种文体特质的不同。改编之后,一人主唱的形式发生改变,故事的主叙事角色可非正面角色;同时在原故事基础上,增加了与叙事有关的情节或场景以延长叙事的长度,并删减一些审美场景和功能场景,从而使叙事节奏加快;叙事立场的变化也带来了叙事情绪与议论方式的区别。改编作者以对戏曲文体舞台性的脱落,对小说叙事日常化和流畅化的展现,以及创作者身份在作品中的凸显,表现了其对两种不同文体特质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概述了晚清民国这一特定的文化转型时期传奇杂剧的基本面貌、历史分期、题材类型、艺术特点、文体形态、语言特色以及舞台特征,通过对这一时期传奇杂剧的钩稽分类,首次以史诗与文献相结合的笔法,准确描述了传奇杂剧在晚清民国时期生动而曲折的变革过程,确立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与中国戏副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元人戏曲意识探王汉民元代戏曲在宋金杂剧、南戏的基础上发展成熟,以严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成为元代代表性文学,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高峰。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誉之甚高,认为元曲是最自然之文学,杂剧中的《窦娥冤》、《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  相似文献   

13.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1]概述了晚清民国这一特定的文化转型时期传奇杂剧的基本面貌、历史分期、题材类型、艺术特点、文体形态、语言特色以及舞台特征.通过对这一时期传奇杂剧的钩稽分类.首次以史诗与文献相结合的笔法,准确描述了传奇杂剧在晚清民国时期生动而曲折的变革过程.确立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与中国戏剧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萧德祥与元末明初杂剧的“改编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杂剧家萧德祥杂剧存目有五种,皆为改编剧。其剧目和题材与关汉卿、王实甫、无名氏的作品多相同,内容主要改编宋、金公案故事。萧德祥杂剧改编与杂剧史上“次本”、“二本”现象有关联,典型地反映了元末明初杂剧承续了以前杂剧二度创作的传统,与当时较为流行的改编之风有关。  相似文献   

15.
总述(一)除去近代部分,清代文学的历史尚不及二百年,戏剧也如此。在此时期,传奇约三百种左右,杂剧约二百数十种(据《今乐考证》,为郑振铎氏所藏)。(二)就其发展过程,有两点可说:(1)对明剧的继承关系;(2)始盛终衰。就  相似文献   

16.
元人杂剧《东窗事犯》分别有孔文卿撰和金仁杰撰两种。孔文卿本今见于《元刊杂剧三十种》,金仁杰本则已散佚,世人莫知其详。本文通过对"东窗事犯"故事在元代流传情况的考查,并给合明清小说、戏剧、说唱文学中有关的情节,对金仁杰本《东窗事犯》的情节内容提出一些合乎情理的推测。  相似文献   

17.
穴一雪高则诚和琵琶记穴节选雪蓝凡南戏是运用南方的语言、南方的歌曲进行创作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流行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是今天保留有文字剧本的最早的戏曲剧种。南戏又称戏文、南曲、南曲戏文和南戏文。因其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穴一名永嘉雪地区,故又称作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相似文献   

18.
朱有燉系明初杂剧大家,曹雪芹以《红楼梦》名世。二者相去甚远,似乎毫无干系。其实不然,朱有燉杂剧在清代宫廷有着广泛影响力,曹氏家族与宫廷关系密切,故曹雪芹对朱有燉杂剧当不陌生;朱有燉贵为王侯,周藩系中原名藩,及至清代则风光不再,曹雪芹由朱有燉及周藩遭遇引发身世之痛,曹雪芹对朱有燉的接受存在事实依据;朱有燉喜好、对女性态度与曹雪芹很近,《红楼梦》中有所体现;朱有燉度脱剧封闭式的结构与《红楼梦》以神话开篇又以神话终结也颇为一致,种种迹象表明,二者之巧合看似偶然实有必然,虽无铁证,但合乎常理,与那些按图索驹式的考证、索引相比,更接近事实。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是一部在群众口头文学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长篇小说。它在成书以前,水浒故事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南宋时期,水浒故事成为民间艺人说平话的绝好题材,元代杂剧又把它们搬上戏剧舞台,创作出许多以宋江等人为主人公的水浒杂剧。中国文学史家和《水浒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中叶,文人杂剧由于过多地表现自我、案头化日趋严重而走向衰落,独霸舞台百多年的昆曲又因为自身的雅化、程式化而遭到冷落,人们开始注意到各地萌发的土音俗调的地方戏。地方戏一开始就以其所特有的清新活泼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的表演,滑稽热闹的场面征服了广大观众,很快就从乡间冲进城市,与向来独尊的“雅部”对峙抗衡、乾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