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华彦  王晓宇 《精武》2004,(7):12-14
八极拳六大开(顶、抱、单、提、挎、缠)又称六开。六开是八极拳基本理论和高级技法的核心,因为言简意赅、藏形匿影,所以要旨很难领悟,技法不易窥破。为了帮助八极拳爱好者探奥索隐,笔者提供一组六开技法并做简要分析,请习练者悉心揣摩,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
阎长河 《武当》2003,(2):31-32
八极拳亦称开门八极拳,有孟村吴氏八极和少林八极两大流派,这里介绍的是盂村八极。 在八极门中一向视“六大开”为八极门的极至,成为秘门绝技,从不轻易外传。“六大开”实际上是八极拳技法的总结和概括,进一步讲,是八极拳打开方式的核心,立  相似文献   

3.
仇宝龙 《武当》2013,(10):26-27
“一练拙力如疯魔” 这是我们习练八极拳的第一个阶段,但我们首先要明白它不是让我们练就一身拙力,而是练去一身拙力,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练很明确地指出了八极拳应从“刚”人手,习练拙力可以使我们增肌健骨,强身生力,这是一个筑基阶段,但这不是它的最终目的。也正是因为知道练拙力是为了去拙力的道理,很多习练者就会对这一练不够重视,致使拳松散有余而骨力不坚。要知道,八极拳习练的过程是严谨而充满智慧的,它以拙生巧,以刚强人松沉,要如疯似魔般练至“极刚”而后柔,最终达至刚柔兼备而后“六合”。所以,这一练是基础,也是顶峰,习八极者应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4.
武华彦  陶彦明 《精武》2004,(5):23-25
流传至今的八极拳已经形成几支不同风格的流派。但是,不管哪种流派,在最重要的“六大开”问题上,都认为“六大开极其艺”,也就是说,“六大开”囊括了八极拳基本功与搏击术的精华,是八极门的“极品”。因此,前辈们携艺自珍,轻易不露六大开,即使是入门弟  相似文献   

5.
李志成  朱宝德 《精武》2003,(2):12-13
八极拳之全部拳路共有架子、八极拳、六大开三套。此外,有散招散手多种。  相似文献   

6.
李志成  朱宝德 《精武》2002,(3):12-13
八极拳之全部拳路共有架子、八极拳、六大开三套。此外,有散招散手多种。  相似文献   

7.
八极拳小架     
郭清海 《武当》2008,(4):31-32
小架乃八极拳之基本功,气功也。初学者必须从小架开始。此路练好再练八极拳,最后为六大开及其它散手等。架子乃八极拳之精华也。  相似文献   

8.
霍文学 《精武》2007,(2):35-35
霍氏八极拳非常讲究十字劲,过去习练八极拳者也非常注重十字劲,这是练八极拳时必须做到的劲力,也是习练八极拳不同于其它拳种的一大特点。霍氏八极拳金刚八式、八极小架及应手拳的一些套路动作,要求每个动作以十字劲为基础,其动作是向上、下、左、右四方做如同十字  相似文献   

9.
海口市太极拳活动开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海口市太极拳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海口市太极拳活动中50岁以上的习练者居多,呈现出老年化趋势;习练者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习练者的周习练次数、每次习练时间安排较为合理,习练地点多为户外;习练项目以国家竞赛套路和传统套路为主;习练目的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为主。海口市太极拳活动的发展对策主要有:加强管理,理顺协会间关系;加强宣传,营造太极乐园;组织专家培训,提高太极拳技术和理论水平;完善竞赛机制,加强协会间竞赛交流。  相似文献   

10.
铁山靠是八极拳六大开中的一套著名套路,以简朴刚烈、节短势险、猛起硬落、硬开硬打、凶猛异常的风格和技击性强的特点著称于世,在八极拳门中世代秘传。近几年来,虽然介绍八极拳的文章不少,有技术性(包括套路、技击)的,也有理论性的,但是公之于众的却有藏头露尾之嫌,鲜有和盘托出者。八极门真传弟子外的人们,只知道八极拳系中有“顶、抱、担、提、挎、缠”这六大开,却从不见其套路,让人有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感觉。究其原因,一是因八极拳门比较保守,视技如宝;二是因为八极拳极为实用,掌握者怕轻传于歹徒,对社会造成危害。作者打破陈规,在此将八极拳铁山靠及其实战用法加以披露,愿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八极拳功法     
八极拳是中国北方拳种之一,又称“开门八极拳”。八极拳有出于四面八方,可达极远的地方之意。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主,动作简洁朴实,势险节短,猛起猛落,硬开硬打,多肘法,多直线往返。发力爆猛、刚烈,以气催力,并发哼、哈二声。打法有挨、傍、挤、靠,崩撼突击,硬进紧攻,贴身近发,寸截寸拿,以短制人。现将八极拳功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八极单式拳在整个八极拳的训练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是习练者能尽快掌握八极拳各种发力的必经之路。八极单式拳各地练法颇多,但拳理拳法基本一致。笔者在此将陆续对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拳式加以整理,归为二十一式向大家进行演示说明,以供八极拳爱好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3.
《精武》2005,(12):52-53
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六大开是顶、抱、单、提、胯、缠。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相似文献   

14.
长春市被誉为八极拳"第二故乡",霍公殿阁首传之后,霍庆云和陈金财两位先生成为中流砥柱。长春市众多习练八极拳者,所得之艺均出自霍氏,即霍公殿阁、霍师庆云。在长春从师霍公殿阁"系统"学习八极拳外姓徒弟中,最优秀者当属陈金财先生。陈金财先生当年是长春周馨武  相似文献   

15.
陈文祥 《精武》2007,(8):12-13
八极拳创立者吴钟寿至九十余岁,其传人吴藻亦是高寿,本文提到的罗峻山、谭吉堂亦是高寿。为什么习练刚猛暴烈的八极拳可寿至耄耋之年,当您读罢此文之后,恐怕就会找到答案了。  相似文献   

16.
吴氏开门八极拳,通称八极拳。“开门”之意,一是开门立户,“八极拳吴钟传”,由八极拳初祖吴钟(1712-1802年)开创的风格独特、发力爆烈,富于技击之术的“异术”开门立户——八极拳术,立于中华武林;二是八极拳的拳法套路系统完整,理论讲究“六大开、八大招”,讲究“六力合一”的发力原理;三是开门入窍,知其理、悟其性、明其德,练之有形,用之无形,顺应自然的规律,故称“开门”。  相似文献   

17.
刘世君 《武当》2003,(8):39-39
中华武术乃民族之瑰宝,深受世人青睐,习练者较多,得道者却如麟角凤毛。究其原因,多为习练不得法而致。现据本人的习练体会,总结出内家拳习练概要,以供爱好内家拳的人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潘世春 《武当》2014,(8):30-31
习练形意拳,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形意合一阶段。每个阶段的技术程度不同,锻炼重点也有所区别。已故形意拳家郭云深先生总结了习练形意拳的三步功夫,并对“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习做了精辟论述,成为近代形意拳习练者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程元江 《武当》2016,(4):33
在太极拳习练中,以腰为轴,胸的含展,身手的运转,是为练习的根基,如何习练出功夫,要看习练者对太极拳这些要素吃透多少,运作如何。《十三势歌诀》起首即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就可知道腰隙在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不解腰隙何指,问至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健康工程”是围绕着太极拳服务社会,服务大众这一主线,打造的一项太极拳公共服务体系。—直以来,太极拳的传播与推广方式通常大都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改进,而忽视了对于太极拳习练者本人的研究,忽略了人的多元化需求。本文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哲学与心理学角度对太极拳的习练动机与效应进行分析,同时将人的需求与太极拳的习练效应相结合做对比,探索出了其高度契合的对应关系。最后根据民众的多元化需要与太极拳习练效应之间的对应性,以人为本,对“太极拳健康工程”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