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合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海外汉学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例论述了海外汉学对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影响,认为应在审视、甄别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并消除其负面影响,才能有效地促进现代文学经典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3.
宁稼雨 《天中学刊》2012,27(4):19-21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是在借鉴西方主题学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叙事文学文本现状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秉持的原则是"以中为体,以西为用"。以中为体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还有中西文化对话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夏志清先生的“感时忧国”说自提出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广泛认同,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内地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格局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感时忧国”说也存在着某些缺陷与不足,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拟在梳理近年来在日语学界对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语义及习得研究的研究特点与研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关于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为今后日语学界在研究格助词"で""に""を"的语义结构以及习得研究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并得出在今后进行关于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习得研究上,可以使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收集大量的口语语料进行分析,并与书面语语料进行对比,探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三者习得顺序是否存在差异,从而整体性分析表达场所意义的格助词"で""に""を"的习得顺序以及偏误类型。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9,(6):87-90
在当前的碎片化阅读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细读文本并参与课堂互动是文学教学的一大难题。通过提出与发现问题、以问题贯穿讨论和总结,创建"问题化"课堂,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问题化"课堂打开了一个立足经典文本,将文本与现实相关联的空间,在其中师生得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理解,同时激发了对现实与时代的进一步思考。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数据表明,在为数不多的日语格助词中,"に"和"で"的使用对中国日语学习者而言,是经常出现错误的。而历年关于二者的先行研究,多注重二者表示场所时的用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用法。本文主要围绕格助词"に"和"で"表示原因时发生的偏误现象,进一步对二者的区别进行对比分析及研究,并总结发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以期对中国日语学习者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出现了狂人、繁漪、白蒂、蒋蔚祖等一系列"疯子"形象,他们用"非理性"的言行举止与"理性"的现实世界对抗,通过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在逼仄的社会现实中为自我争取生存空间。鲁迅等作家将"疯子"意识深层的心理体验和悲剧情愫转变为外部的"疯癫"病状,以之反抗现实,在绝望中表达内心呼唤,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意义上的悲怆沉郁的美学风格和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9.
"格"是云南方言的一个有特色的词,基于田野调查我们对云南弥勒方言"VP"进行研究。云南弥勒方言"格VP"有一般式与特殊式,特殊的"格VP"问句有"格是VP"、"格有VP"、"格能VP"、"格消VP";弥勒"格VP"问句有两种否定形式,一种是在"格"的后面直接加上否定词来进行否定,另一种是在"格"的特殊句式中来表现;弥勒"格VP"的特指问句是在"格VP"中加入指示代词"那、哪、这"等构成;结合移民史及前贤相关研究我们对弥勒"格VP"的来源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语言现象应是由明清时期江淮区的汉族移民将"K+VP"带入云南的。  相似文献   

10.
容器隐喻是认知隐喻的一种。隐喻既是修辞格,又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是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用已知理解未知,用熟悉解释陌生是人类认知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对"中"字的各类表达进行观察分析,试图找出与"中"相关的表达中的容器隐喻。研究发现当"中"表示的是方位词和范围词时,其表达是容器隐喻。  相似文献   

11.
"第二人生"时期的刘再复的现代文学研究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对"重写文学史"观念的呼应和局部修正、对"五四"的学理性反思和重评、对现代文学整体性"诊断"和评判、对现代作家作品客观公允的评价。刘再复的现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宏观性、有"度"性和同步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在一脉相承的过程中往往又体现出各成系统的特征。以"势"为例,《文心雕龙·定势》首次将这一概念从文学理论的角度予以系统阐释,之后各朝论文之作皆有所涉,在唐代文人的相关诗论作品中更是蔚为大观,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势"之内涵在被继承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为发展。着重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唐五代诗格类著作中涉"势"之论,通过同一朝代不同文人的相关论著以窥探"势"论之同与异,在理论探索的同时,力求借助这类著作进一步了解其与近体诗成熟、繁荣的关系及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文学术话语选择是时代意识形态的风向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当学者们意识到"中国性"终于逐渐成为了一个问题,并进一步发出:"中国"到底在何处?"中国性"是否还存在?等等,诸如此类的重大提问,说明了学者们对于真正的"中国问题"的敏锐性和对于时代文化建构的创新冲动,这无疑是真  相似文献   

14.
马晓菲 《考试周刊》2011,(51):118-120
中日语言中都存在温感形容词这样一个体系,且这些词或多或少都有语义扩张现象,它们的扩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あたたかい"和"暖"为例,对这种语义扩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喻手法较系统地整理了"あたたかい"和"暖"各个义项之间的扩张过程,旨在为中日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若干思路与实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在前所未有的更大规模上 ,逐步地形成和不断地扩展 ,并迅速地发展成一门颇为显著的学科。“文革”浩劫结束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在广阔的中外文化比较的基点上走向深入和宽广 ,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收获。如何站在更高的境界上审视本世纪初以来那一段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历程 ,为今天提供思想与审美的参照 ,如何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研究一以贯之 ,是我们走向 2 1世纪所必须进行的工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80年代的思想解放,90年代的商品经济的冲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到了21世纪现代文学应该开始从不断变革转向了全面建设,应该使学科的学术胸怀变得更具包容力,学术规范变得更成熟,研究思路变得更广阔。这就需要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对“当代性”的吸纳;经典意识的自觉与强化;原创意识的引入和提倡;边缘课题的拓展以及对不同领域的开放与融通。  相似文献   

17.
读穆旦的诗,人们往往读到的是陌生化的语言,独特的意象,感受到的是诗人隐藏于诗句中的沉雄的力量,近于荒诞而又饱含理智的情感内蕴。然而,当我们以以往的阅读经验来读他的《冬》时,却发掘出一个别样的穆旦,看到一种仿佛洗尽铅华、不再拥有金属质般外表的诗体,这是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穆旦与他的诗。但是诗中饱含的沉重的历史反思、民族审视却是一以贯之,依然跳动着诗人智慧的良心。其表现的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别样思考是我们在同时代诗人的诗中所难以发现的,也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诗心"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刊从 2 0 0 3年第 1期开始 ,设立“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栏目。该栏目主要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提供稿件 ,同时 ,热诚欢迎文学界给予关注和支持。“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梳理”是近两年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其目的在于能够以此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文学资源进行整理、挖掘 ,来重新认识、理解这段历史。“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在设立之初即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范畴进行建构 ,学科的学术个性遭到压制 ;加之缺乏一个平稳发展的学术环境 ,使学术研究长期…  相似文献   

19.
"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新型教学理念下的创新教学方式,将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融为一体,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高校课程建设的方向。"探索研究"式教学是高校管理专业课程建构的主要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进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水平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在整合勒菲弗尔与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的基础上,通过透视穆旦的诗歌翻译行为,得知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由于译者自身的独特性和一般意识形态与作者意识形态的不一致性,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诗学的掌控程度不同,文学翻译与一般意识形态之间可能会产生抵制、对抗、矛盾、分裂、合作、迎合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