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常的正确政策和有力推动,迫使蒋介石政府赞成抗日,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长期以来受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压抑的广大文化工作者,感到洗尽民族羞辱之日已到,郁积的民族仇恨得以喷发,他们精神振奋,怀着极高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由于抗日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抗战不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沦陷,许多文艺家,被迫迁往中、小城市和乡村.当时先后转徙湖南的文化名人,有郭沫若、茅盾、田汉、艾青、力扬、常任侠、孙望、路易士、吕亮耕、李白凤…  相似文献   

3.
巴金在桂林抗日文化城翻译了屠格涅夫的两部长篇小说——《父与子》和《处女地》。这两部作品的翻译反映了意识形态对巴金的翻译选择和翻译方法的影响,体现了巴金的"信"与"达"的翻译态度。本文从意识形态理论这一宏观视角来探讨巴金的翻译选择,从传统的微观翻译理论来观察巴金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