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融合了战国末期的各家学说,以儒家的天命观及其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为主线,并揉和吸收了墨家宗教神学、阴阳家自然哲学、道家人法天道等学说,最终构成了一个博大而精微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了独特的天人感应理论,并以其解释异常天象、自然灾害及其他自然现象,同时他还主张统治者应“奉天”而“法古”,又以“三统说”的历史循环论来解释朝代更替时的改历现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成功地将阴阳五行引入到天与人的沟通和感应中,成为连接天象与人事的桥梁,将天道自然与人事政治紧密连接在一起,从侧面推动和影响了天学与政治的互动发展,使天学与政治的互动成为中国古代天学在历史发展长卷中的主线索。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3.
古代先哲们在对生活经验和精神智慧的积累中,逐渐铸造出孕育着哲学内容和上古智慧的世界图式——《周易》古经。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重要思想,表征了以天为依据论及人事和从人事出发理解天意(象)的天人相通,天人互渗、天人合一的安身立命之"道"。《周易》的思想蕴含着古代先民们历久弥新的传统智慧,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探寻,考察"天象"背后的"人道",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把握上古先哲们的思维范式和思维方法,为推动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提升人类文化与道德素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素材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左传》载录了众多的星占事例,考察人事预言的星占,可以发现古人构建天象与人事关联时所用的五种粘连方式。此外,在充满浓厚巫术思维和神性权力的星占中,理性因素仍有所闪现。《左传》在记述这些星占事例时,其初衷并不是如后人所言的"其失也诬"或"左氏好预言",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语境和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天命"范畴应当包括"天象"、"天数"和"天意"三重要素,其中前二者具有较多的客观性,而后者则体现出更强的解释性.正是在客观性与解释性所构成的紧张之中,给政治合法性之权力争夺,准备下了表演的舞台和施展的空间.因此,"天命"范畴是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信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汉民族对黄昏天象的隐喻性认知已经越过了狭义时间隐喻性建构阶段,上升到人事式微和羁旅哀愁诗性隐喻建构阶段。其中人事式微属于侧重相似性的显性隐喻,羁旅哀愁属于侧重相关性的隐性转喻。二者都是天象特征、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在汉民族隐喻性认知范畴巾聚焦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高校人事工作实际,从人事工作主体的角度,对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人事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深入实际的探讨.提出了在高校人事工作中,把人事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人事干部必须树立根植于群众,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关心、体贴、理解信任工作对象中开展工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人事劳资管理的内在要求,高校人才聚集,思想活跃,就更突显其在人事劳资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强化高校人事劳资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提高人事劳资管理的整体效能为目标,挖掘和发挥管理工作的思想政治优势,使之内嵌于日常的人事劳资管理工作当中,实现人事劳资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白洁 《地理教育》2004,(4):35-35
2004年6月8日天气:晴 天公作美,昨天下了一天的雨,今天天放晴了.我心中不禁暗暗高兴,终于可以目睹盼望已久的"金星凌日"了.听说,上次"金星凌日"发生在1882年,久违了122年的天象奇观今天终于再现了,心中更是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我国改历最频繁的朝代。从北宋开国(960年)到祥兴二年(1279年),共320年间,除宋初沿用后周《钦天历》外,共颁行了19个历法。 宋朝这样频繁地改历,除了帝王嗣世缵绪需要改历外,主要原因是古代的天文历法,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发展,到了宋代,有关天体运行的理论知识,观测实际天象的仪表器具,以及计算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著史极重"究天人之际",故<史记>记述各个历史时期无不注重"天"的观念.从<史记>的记述看,"天"的观念又是与时递嬗的:五帝时期的天以自然为主;夏商时期的天以宗教为主;西周的天则充溢着道德;春秋战国的天以人事为主导;秦汉之际,人们则从时势的角度来解释天.并且,在"天"的观念与时递嬗过程中,人的因素也一直在增长.  相似文献   

12.
宋代赐酺主要集中于真宗朝,通过君、民、臣三者共宴的政治形式,渲染着政治昌明、内外敦睦的盛世景象。活跃于特定政治场域之中的宋代赐酺,在预宴主体、礼乐内容、权责分工等方面皆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历史特点,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宋代较之前代在政治构成、制度建设及文化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更易变化。赐酺在宋代的兴衰变化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其在宋初中原内部一统、西北二边外患平息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兴盛,活跃于"天书封祀"运动始终,随着北宋中后期统治重心的转移而失去赖以存续的政治空间,最终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二十年代,开普勒这位身材瘦小、高度近视的科学巨人,面对模模糊糊、叠影重重的天象,聆听到了天宇的和声,揭示了约束行星运动的法则,给天庭立了法,把人们从盲目的对"天"的崇拜引向对天的探究.开普勒第三定律揭开了天文学研究的新纪元,为人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本文归类分析2011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卷中  相似文献   

14.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有一个目标是"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1]。如何在教学中培育这一目标,本文拟以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为例进行比较性阅读教学,以就教于方家。一、宋代的政治是皇帝集权政治吗?提到宋代政治,教材"学习聚焦"写道:"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专制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笔者认为,学生对教材的这一解释可能会形成几个认识"误区":第一,宋代政治是皇帝集权政治。  相似文献   

15.
《史记》景帝以前十本纪,对天象异变、自然灾异不作专门记录,或有记载,亦多与统治者政治举措有关。但《景帝本纪》对天象异变、自然灾异却逐年逐件大事记式实录,迥异于他纪之述史体例。可证此篇非司马迁原著。  相似文献   

16.
一、容合:宇宙的胸怀 "容合"是笔者创造的一个词,与"融合"有区别,是"兼容、包容、宽容、容纳、集合、综合、化合、合作"的概称. 龙凤的形象是"容合"的.龙是中国人对蛇、鳄、鱼、鲵、猪、马、牛、鹿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龙卷风、星宿等自然天象的多元容合;凤是中国人对鸡、鹰、燕、乌、鹑、孔雀、鸵鸟等鸟禽和太阳、风、火等自然天象的多元容合.龙凤的容合对象,涉及动物、植物、非生物和自然天象,可以说,龙凤的容合,几乎将自然界中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一网打尽.  相似文献   

17.
陈浩 《家教指南》2021,(3):79-85
敦煌岷州庙塔是14座北凉石塔中唯一一座有婆罗迷文字的石塔,显得很特别.岷州庙塔发愿文是用汉文书写,却不符合汉语的书写习惯,采用从左向右横写的方式.长期以来,学者们始终没能完全读通岷州庙塔上汉文发愿文的内容.笔者通过仔细辨认石塔拓片上的文字,并参阅正史中的天文历法记录,补释了其中"日在角中,月在角七度"一段文字."中"字,前辈学者皆录作"七".仔细辨认拓片可以发现,"中"字左边的一竖是可以识别出来的."日在角中,月在角七度"说明日月同廛角宿,是新月的天象,前此一两天,日月合朔.《晋书·律历志》载秋分时节太阳在角宿"五弱","弱"是十二分之一度,而角宿共十二度,那么可以认为太阳的位置在"角中".《晋书》虽为唐代所修,但其记载的天象是晋代的,与石塔的年代相去不远,即使考虑到岁差的存在,秋分点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日在角中"应该是在秋分时节左右观测的天象.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假托春秋之义,从"屈君而伸天"推导出"限君"与"伸天"的政治伦理制衡机制.在这里,他的第一重意思似乎已经完成.循此设计理路,他进而以阴阳五行说与中央政府的基本组织结构相比附,设计出第二重意义上伦理制衡机制.至此,他完成了"以天限君"与"五行生克"的政治伦理逻辑的推演与建构,试图以此为汉武帝的改制提供新的政治伦理思想和范式.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通过文本内容的分析、祭高唐神女之礼俗分析和<高唐><神女>以事为谏之思想分析,得出了新的结论.我们认为:<高唐><神女>二赋以楚襄王祭高禖为创作素材,借襄王欲幸巫山神女之事为说,劝谏襄王不要把复兴楚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敬天事神的"天命"政治之上,而要面对现实,重视人事,推行"民本"政治,以求楚之王室与国家"延年益寿千万岁".否则即便是巫山神女也不会福佑楚王和楚国.作品反映了宋玉轻天命而重人事的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层面对宋代学生运动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首先,宋代学生运动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宋室君主养士政策的结果。其次,虽然宋代学生运动的特征表现为论列时政,究其实质,却又难以超出人事危机的范畴,故而并未对时局产生多大助益。再次,由于太学诸生缺乏政治素养,身历政事时又不达事变,毫无君子坚孤的操行,所以,随着时局的衰退,士风也愈加卑鄙凋敝。这也导致了太学诸生终于未能成为宋代政坛的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