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连续性教育强调人的发展是顿悟的、非连续的,“遭遇”是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遭遇”给学生并非总是消极影响,也会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对“遭遇”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唤醒自己的灵魂,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对学生产生转折性意义的“关节点”,善于创造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并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尽管在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中,或许都有那个时代的“个性”及人与人之间某种“共性”问题,然而,把“个性”或“个体社会性”作为价值追求并就此进行论证,则是近代以来的事情。18世纪启蒙运动中,在这方面多有建树。时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理论上又多有进展。笔者对此了解有限,本文关注的主要是学校教育中学生“个性”与“社会性”问题。因为迄今为止,这依然是学校教育中抉择与统合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校本课程的“本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三个方面:追寻价值教育,弘扬学生个性,彰显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4.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学生作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  相似文献   

5.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和“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地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维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遭遇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会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8.
赵锋 《上海教育》2005,(6A):20-20
去过静安区五四中学的人都会感受到学生身上散发出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坚持了6年的“五四好少年”评选活动,它已成为学校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独特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公平是最基本、最大的公平,当前教育不公平的表象之一是薄弱学校问题。薄弱学校改造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只有抓住“发展”的主线,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大力地推动学生的发展,才能最终形成学校的“发展”。我的办学理念是:以“发展”的科学理念,创新适应“发展”的学校教育,营造适应“发展”的育人环境,建立适应“发展”的运作机制,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天赋、潜能通过学校教育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生作的第一读,感触最深的是“人”“”分离。当我们将作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他们的作,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  相似文献   

11.
张秀红 《教育》2012,(5):31-32
一本好的校本教材反映学校自身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开发校本教材,其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土壤”。  相似文献   

12.
吴靖娴 《天津教育》2014,(23):27-28
姚明、牛顿、比尔·盖茨,谁更聪明?我们无法判断,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享有个性化成功。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化成功。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和才能显露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课程便是发展个性、提升才能的重要载体。“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国家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校本课程则弥补了全面发展这个共性目标的不足,强调全面基础上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观点,许多学校在表述、诠释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发展个性”,并把“发展个性”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个性”?为什么要“发展个性”?怎样去“发展个性”呢?  相似文献   

14.
徐健 《江西教育》2002,(17):10-10
过去,我们用一次次的练习、作业充塞着学生的时间、空间,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疲劳的应战状态,毫无个性自由,这当然不能使个性自然发展。但是,我们万万不能走向问题的另一极端,表面上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了,让他们从必修课里解放出来,事实上却马上又陷入了“自由的泥潭”。所谓“个性发展空间”,其实就是很多学校开设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弹琴、舞蹈、英语、画画、书法等。在“个性发展空间”里的孩子们似乎都在努力成为和别人相同的人,都希望成为讨别人喜欢的人。他们最终可能都有了一些特长,但是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自…  相似文献   

15.
杨通讴 《贵州教育》2014,(12):16-18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学校德育工作应结合学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言行结合、贴近实际、垂范在先”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修养个性,热爱生命,滋树德行”作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赵国弟 《上海教育》2007,(6B):29-29
翻开我做校长后所用的第一本笔记本,在“校长工作格律”之中清晰地写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留出空间。十几年后,我依然认为,校长的终极使命就是让学生在学校中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最终走向成功。我理解的成功是,使学生在对生命价值和个性爱好追求的同时,能充分感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17.
一、提出“课堂教学问题解决模式”的背景 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原则,决定了学校必须培养个性鲜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如何在班级教学制状态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成为学校学习型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006年9月至11月,马陵中学教科室在学情调查和“主动学习实验班”实践活动中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以下新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成为发动此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基于对“校本”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着重追求三方面的价值,即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办学。  相似文献   

19.
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
“商旅好人”是学校落实培养“有能力的好人”育人目标的显性教育活动。“商旅好人”评选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提供舞台,以活动为纽带,把学生个人与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充分联结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现代教育不仅要求传授知识、技能,更强调立德为本,重视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与意义。在不断推进改革的今天,学校教育应该逐步转变为“育人为先,立德树人”。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