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的“比慢精神”丧失殆尽,急功近利思想极端盛行。为了考试,教师将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拆碎零卖,硬塞给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正常发挥,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为了考试,学生不愿花时间在这需要时间“悟”的语文学习上,认为那样不值得。语文学科对学生的“磁力”,正在一步步地减弱。孔子说过:“同师而超群者,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在提出减轻小学生不合理负担的措施中,有一明文规定:“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见了这一规定,不少同志便产生了疑问:这样一手硬一手软,不仅不能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的主要来源——语文、数学学习负担,而且可能导致关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成为泡影。笔者认为,这种疑虑是误解了教育部有关“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均不得组织考试”的规定,而这一规定是值得我们正确理解、研究与落实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有两个翅膀,一个是阅读,一个是作文。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同时重视这两个翅膀,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比翼双飞。教学如此,考试亦如此。语文考试必须向简单回归,一道阅读,一道作文足矣。语文考试“1 1”方案,以阅读为本位,综合“双基”,  相似文献   

4.
语文考试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语文教学实现目标、评价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随着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深入开展,人们逐步形成共识:把考试由手段异化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是错误的,认为取消考试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看法同样是荒谬的。于是,“怎样改革语文考试”成为语文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形成性和总结性两种考试。依据考试结果的参照点来分类,他们都属于“目标参照考试”,即学业水平考试。而中小学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经常面临的正是这种测试的编制和评价。因此,“如何改革语文…  相似文献   

5.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五大学习领域之一,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面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目前,有的语文教师或者嫌组织活动耗时费力,或者认为这部分学习活动不进行考试,因此有意无意淡化了对这一学习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如何正确认识、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善于把语文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局限在频繁的考试上,把自己套进“考圈”,使学生难以适应真正的“考试”。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该如何跳出“考圈”呢!一、依据教材,营造育人环境。语文教学中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的”。语文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如果把考试作为教学的重心,把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看成是附加的、外在的东西,这种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学校和老师  相似文献   

7.
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可考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考试就像部队练兵那样频繁,能叫得出名称的,诸如“单元测”、“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质量检测”、“毕业考”、“摸底考”、“模拟考”之类,没有名称的即兴考试随时都可能有。对于语文这一科而言,那些平时认真听从老师教导、刻苦地去做大量习题的学生想每次考得“高人一筹”,就像那些平时只喜欢看“闲书”、读“闲报”,不愿意做习题,看起来不热爱语文学习的学生,你希望他每次都考得一塌糊涂一样,很难。既然如此,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与以往的课标相比,新课标的一个新鲜事物就是“学业质量水平”,它在课标中是首次提出的。它是语文学习、教学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有助于一线教师把握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的重点,它有点类似于指导考试命题工作的“考试说明”,但它不是“考试说明”(其“以考定教,以考定学”的特征一直饱受诟病),而是对“考试说明”的拨乱反正(语文学习质量标准意在两个转变——从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转变,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向分析理解、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转变),是四方面素养五级水平的“高中语文素养水平描述”,其中水平第四级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话得从一所重点中学高三一次语文考试的一道试题讲起。题目是要考生指出四个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其中有这么一个句子:“这一连串的问题把他搞得昏昏沉沉,简直到了神不守舍的程度。” 阅卷时,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认为句中“神不守舍”这个成语用错了,是个错句,加上其他几个句子也都是错句,这道题就没有正确的答案了。事情还关系到本次考试还要确定学生的保送、推荐全国重点大学的名次,就不能等闲视之了。结果,命题者不慌不忙地捧出了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和2011年修订版,感受其中秉承的语文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有两个词语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一个是“大语文”,一个是“小语文”。对于笔者来说,“大语文”指的是一种教学思想,而“小语文”指的是一种教学策略。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如果能在“大语文”的思想指导下,将“小语文”的教学策略真正落到实处,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更为令人欣喜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2001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把这一考点再度列为“考试内容”。笔者认为只要科学实施如下三条复习对策,还是可以突破“字音识记”这一考点的。一、明确识记重点根据2001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复习范围应为现代汉语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但要在短时间内  相似文献   

12.
学好语文 ,套用郑板桥“功夫在诗外”一话 ,则“功夫在语文外” ;而在语文众多的“外”中 ,艺术应占重要的一席。于是 ,也可以这样认为 ,学好语文“功夫在艺术中”。下面笔者试从在艺术中学习语文谈谈自己的两点看法。一、语文的放飞 ,功夫在艺术教学中重视对艺术的教学 ,既是丰富学习艺术知识 ,提高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要求 ,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 ,放飞语文的重要途径。综观全国各类考试中的语文试题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材料 ,还是写作的材料 ,大都涉及到文学和文学家、音乐和音乐家、美术和美术家以及…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语文作业负担过重有多种表现,但根源在于教学理性的遮蔽,教师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教(学)成什么样”缺乏清晰的把握,在考试焦虑的驱动下,以盲目、大量、重复的作业来寻求安全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视角重构“作业链”,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了统整优化。一、重构语文“作业链”,回归作业本源作业,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为正式学习作准备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许多教者认为语文教学主要以文本为中介进行,而文本当然首推教科书里的课文,尤其是基本讲读篇目。我觉得,语文教学资源应不仅于此。比如,课后框花边的小文章(或曰补白。以下简称“花”),相对于课文而言可谓“边角余料”。但“边角余料”也是料,也应纳入文本范畴。即使是冗余信息有时候也可以打开读者的想像世界。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呢。它们既然被编入课本,自然是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主料”相辅相成,是文本里宝贵而难得的语文教学资源。一、开课用:导火线巧用课后的“花”,课堂导入往往会顺理成章。如教学《我…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七大“卖点”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17.
关于“九义”语文考试的一点思考[栏目约稿]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真正使得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划上等号,真正体现出“九义”教材的意图,使语文教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以“九义”教材为内容的考试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考改若先行,教改必风行。据“九义”新大...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在提出减轻小学生不合理负担的措施中,有一明文规定:“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见了这一规定,不少同志便产生了疑问:这样一手硬一手软,不仅不能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的主要来源——语文、数学学习负担,而且可能导致关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成为泡影。笔者认为,这种疑虑是误解了教育部有关“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均不得组织考试”的规定,而这一规定是值得我们正确理解、研究与落实的。 除某些身心障碍者外,每名小学生都必须学好语文、数学这两门工具性课程,这一点大概是没有异议、不必细说的了。…  相似文献   

19.
我区小学语文考试,一贯沿用闭卷、命题考试的形式。一般是教师根据教科书确定范围,出一张试卷几道题,然后根据学生书面答案质量评分。这种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能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卷面可以保存,作比较分析;考试方法简便易行,因此,它至今仍是我们各科教学考试的主要形式。但是,这种考试也存在不少弊病。 考试是一种检测手段,检测内容应包括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语文各年级的“双基”容量大,一张考卷无法包揽无遗,尤其是听说内容很难进行书面考核,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又是小学语文的根本任务。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同样重要,小学尤其要重视说的训练,讨论语文教学,只谈读写,不顾听说,实为一弊。”此话同样切中了当前语文考试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考试可检测教师“教”的质量,借以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也可检测学生“学”的质量,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进行查遗补漏。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指出高职院校现行语文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厂系合作”教学模式下语文考试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