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具一格的建构———读《文学解释学》□马大康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其巨大的渗透力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的灵魂。“格物”是为了“致知”,其最终目的乃是“治国平天下”,可见,定国安邦的学问在儒家看来方是最大的学问。湘南名师王船山曾把辅佐国君,造福天下苍生的“帝王之学”视为学问的最高境界,使儒家精髓得到较清楚的诠释。这事实上也是历代文人虽远离朝政,却始终“未敢忘忧  相似文献   

3.
《法兰西组曲》伊莱娜·内米诺夫斯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文学即人学。假如机缘巧合,老调重谈也有老调重谈的好处。读完《法兰西组曲》后突然想到的,竟是老高尔基这句悖时又悖时的话。的确,在这部堪称史诗的以二战为背景的作品中,作者展示了非凡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思想深度。优雅的叙述节奏,生动的细节刻画,以及深刻的人性洞察,使得这部作品在终见天日的那一刻便享誉于世。一部优秀之作多年后的实至名归,令人庆幸让人感动,而作  相似文献   

4.
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黄彩虹新作《目击历史》日前由长征出版社出版。作者曾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新华社高级记者,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目击历史》是他对重大历史事件的采访手记。  相似文献   

5.
郑润良 《出版广角》2015,(2):112-113
短篇小说集《灵魂课》收录了朱山坡“自以为得意的篇什”,包括获首届“郁达夫文学奖”的《陪夜的女人》、荣登“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的短篇小说《灵魂课》等.朱山坡有理由为这些作品得意,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获奖从而被各种选刊转载,引起广泛反响,关键还在于这些作品所蕴含的经验、视野、想象力及其对底层乡村的悲悯情怀.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所言,“朱山坡的短篇小说以简约的语言、从容的叙事、奇崛的想象力,彰显出了一种先锋的品质.他的小说所表达的独异的精神体验,在中国‘70后’小说家中独树一帜”.《灵魂课》因此值得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小说的深度当然来自于作家心灵的博大与精深。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洞悉社会、体悟人生的高超能力息息相关。它向读者提供的,并不只是一个好故事,还有潜藏在故事之中的有关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生命自身的多方位思考。青年作家王旭烽的长篇新作《南方有嘉木》就是在试图追  相似文献   

7.
老乔每有新作,我总找来拜读。一则读文如睹人,会会文友;一则看点门道,获点人生感悟与艺术享受。近日读了他的散文《妈妈》,胸中便涨满了春江般的亲情与激动。先是为“妈妈”自然、质朴、亲切的心性肃然起敬。你瞧,这位母亲平常得“连救助别人的好事也很少做过”。因为过去“她太穷了”,但她人穷心善,把人当人看,平和公道无私的行止,叫村里人无不称赞她“真是个善人”。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时时膺记在外当“公仆”的儿子是否“变了”。当得知儿子当选为县长,她连夜把儿子招回来叮咛不及:“这可不是玩的,你要是觉着没有这个能耐,赶紧回去给上级说说辞了,别误了公家的大事!”儿子临行,她又语重情长地呜咽着说:“你当县长了,妈妈也不求享你的福,妈只求你一件事,别叫人们提着你的名字骂你妈,行吗?”  相似文献   

8.
胡平 《出版广角》2013,(8):88-89
汪洋没有使时光虚度,在文学的宿命中,她用文字证明了自己的力量,这力量不来自浮华,而来自扎实的生命体验。"美女作家"中许多不是美女,汪洋不在此列。她是电视台女主持出身,当年在遵义属于"上流社会"风光人物,后来宿命地迷上文学,早早脱离了荧屏,甘愿去做宅女,常一整天一整天地盯着电脑屏幕敲字,任由时光与时尚在身边流过,终于成为作家。最近,看到她的新长篇《洋嫁》,有些惊讶,感觉到她在写作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进步相当显著。这也许与她到鲁迅文学院的进修有关,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她写出了高格调的作品,堪称为才女作家了。  相似文献   

9.
一 1964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加拿大教书匠一举成名。那年,他所著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立马给整个西方乃至全世界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以至今天余波未息。 数字化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世界、虚拟世界、电脑空间--他30多年前的梦话今天一个个变成了现实。全球一体、重新部落化--他当年的呼声,今天也成响彻世界的呐喊。  相似文献   

10.
记录历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史书的,一是史诗的。即便是后者,20世纪以前的史学家们也认为,史家并不那么重要。谁会在乎《江格儿》的作者是谁呢?荷马也不过是一个集体性的笔名。对此,19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富斯特尔曾有一个经典性的说法,他说:在史时,“说话的不是我,而是历史通过我说话。”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媒体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潮流的要求,越来越多地重视和参与国际新闻报道,但相关实践经验欠缺,人才知识准备不足。马胜荣、薛群合著的《描述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独到的心得体会、最新的经典案例剖析,融亲历感悟、学术思考于一炉,成为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独具特色的实用操作典籍,堪称国际新闻采写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深度感悟与学术思维的升华结晶许多年来,新华社的国际报道一直是国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很多中国人是通过新华社记者的笔来洞悉世界舞台的精彩纷…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人类曾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梦魔虽已过去,但世界仍不平静。重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对我们满怀信心地走向新世纪,将有极大的教益。《当代10:界风云》(安徽教育出版出版)一书写法、同于一般的历史教科书。作者别具格地截取历史的横断面,精心选抒能够总体勾同近半个世纪地出的五十个重大事件,向我们展示厂这一时期的世界风云变幻。作者一面叙述史实,一面穿插一些有史可考的人物典故、逐闻趣事,使人谈起来轻松愉快,如同听故事一般。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对于普及性国际政治历史读物,如何吸引读者,使公务…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新作--读《数字图书馆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锋 《图书情报知识》2005,(2):112-112,F003
2004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夏立新博士等人编著的《数字图书馆导论》一书。全书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应用,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论、技术、法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内容系统完整,层次清晰。纵览全书,笔者认为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陶冶 《今传媒》2006,(7X):31-31
说到俄罗斯,中国老一代和新一代的人都不陌生。无论是当年的苏联老大哥,还是后来的“反修防修”,再后来的苏联解体,俄罗斯重出江湖,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现在,如果走进任何一家歌厅,唱到高潮之处常常传出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歌声:《喀秋莎》、《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至今还使得人们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5.
陶冶 《今传媒》2006,(7):31
说到俄罗斯,中国老一代和新一代的人都不陌生。无论是当年的苏联老大哥,还是后来的“反修防修”,再后来的苏联解体,俄罗斯重出江湖,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现在,如果走进任何一家歌厅,唱到高潮之处常常传出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歌声:《喀秋莎》、《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至今还使得人们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阿莹新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日记》,图文并茂,又把我们带到了异国他乡。作者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不回避历史,不讳言现在,以日记体裁的游记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作者深厚…  相似文献   

16.
读了一些闲书之后,大约是凌晨一两点钟了。我被一种无名的情绪所驱动,又一次翻开了穆青同志发表在《瞭望》杂志上的《情系人民》一文。像往常一样,我从标题、署名、编者按读起,然后读正文,一字不落。当读到“窗外,风声萧飒,我低头听着郑永和的絮语,不敢抬头注视他的眼睛,我怕我俩的泪水会同时冲破感情的闸门,越发使他难过”一段时,我的泪水却再次冲破“感情的闸门”,汩汩地流淌出来。  相似文献   

17.
叶云 《出版参考》2007,(10X):40-40
五年前当张者以一曲《桃李》震惊文坛时,人们看到了那曾经高高在上的神圣无比的象牙塔在面对着商品经济冲击时表现的是那样得力不从心。五年后,张者又推出了长篇力作《桃花》,再次为我们展示了大学校园里的尔虞我诈,小说故事依然发生在某知名大学的法学院里,四个研究生弟子面对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为捍卫他们心中的“完美导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五年前当张者以一曲《桃李》震惊文坛时,人们看到了那曾经高高在上的神圣无比的象牙塔在面对着商品经济冲击时表现的是那样得力不从心.五年后,张者又推出了长篇力作《桃花》,再次为我们展示了大学校园里的尔虞我诈,小说故事依然发生在某知名大学的法学院里,四个研究生弟子面对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为捍卫他们心中的"完美导师",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青春智慧与各种诱惑展开角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审美文化不是一片杂乱无章混乱无序的乱象,也不是一些偶然个别事件的堆积或罗列,而是呈现为一种有机的、有序的、范式化的动态演变系统。……呈现为一种着意于轨迹搜觅、架构把握、规律阐述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一种凸显着逻辑的历史阐释和描述。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真实描述与现实的理性思考──读《起点──中国农村改革发端纪实》王大路历史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但决不是任人雕刻的大理石。当我们翻阅着薄厚不一的各种历史书籍,一些种种奇怪的想法时常在涌现。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无论是变革性革命还是休制上改革,往往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