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数千年来,由于苟子被视为儒家的“别宗”,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孔子和孟子。而最近几十年里,学术界对于苟子的研究则突然多了起来,关于他的性恶论也有了一些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基本上都没有否认其性恶立场。苟子在《性恶》等篇中说“人之生,故小人”,强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他所说的“人性恶”是否就真的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性本质为恶”呢?  相似文献   

2.
《荀子·性恶》让荀子背了两千多年的“性恶论者”的黑锅。他事实上是一位性朴论者。并非《荀子》一书中所有的作品都出白他本人之手。《性恶》对人性的看法与《劝学》、《礼论》、《天论》、《正名》、《荣辱》等篇对此的看法严重相悖。在这些多篇文章中,人性都不定为恶,而是定为朴、善恶未定、可善可恶等。荀子的弟子、《史记》的记载、西汉时代的人性论说等也可以旁证苟子不以人性为恶。  相似文献   

3.
“人之性恶明矣”是《荀子·性恶》篇的主题。“人之性恶明矣”不仅使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恶一目了然,而且透射出荀子对人性有别于孟子等人的思考。由此,荀学风采、儒家神韵、先秦特质和中国印记便构成了“人之性恶明矣”的四重视界。  相似文献   

4.
荀子人性思想既是其天人关系观在人自身的体现,又是其整个治国理论的基础。这一思想可以归结为“性恶善伪”四个字。荀子的人性论,与其说是人性恶,还不如说是人性不善。荀子的人性论必然导致对圣人或圣王政治的强调甚至崇拜,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社会论意义。荀子人性思想自身矛盾的症结,则在于他对于圣人或圣王统治的强调。  相似文献   

5.
徐复观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恶心善说,但未做论证,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来看,他是明确反对称荀子为心善的。郭沫若认为荀子主张心善,但又认为心善与性恶是矛盾的,其观点可概括为:心善VS(versus)性恶说。在抽象的人性论上,荀子主张人既有性恶的一面,也有心善的一面。但是回到国家治理上,他又极力强调圣人的心善,突出凡人的性恶,其性恶心善说没有贯彻到底。荀子人性论存在历时性的发展,性恶心善说主要是《性恶》篇的观点,而不适用于《荀子》其他各篇。荀子并未提出性朴论,而是主张朴—伪论,朴—伪论是《礼论》篇的人性论主张,同样不适合推及其他各篇。  相似文献   

6.
荀子持“性朴”论而非持“性恶”论,“性朴”、“性恶”两命题完全不相兼容;荀子《性恶》篇之“性恶”系“性不善”之讹,约讹于西汉刘向时代。荀子驳孟子“性善”说并建构起“材一性——伪——积”的性朴说,其理论结构是:材是性的基础,性是材的机能,性即材的性能,材朴则性朴,人为则习积,“材——性”关系若“结构——功能”关系。原始材性若天赋,后天之“伪”(人为)基于原始材性且后天成善、恶之习性或德性皆是可能。人性的具体内容是形神并生的“血气心知”,血气心知下生命皆趋利,朴性乃可化,故治世须教化与管治并行。性朴说是荀子学说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是对思孟派人性论的拨正与对孔子“性近习远”人性论的正确绍继与发展,为迄今为止中国思想史上人性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苟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苟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8.
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是战国时代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各家各派均表达其对人性的见解。荀子主张性恶说,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本文首先探讨了荀子性恶说中“性”的意义,性恶的心理、教育以及伦理、政治上的论证,最后阐述了化性起伪的“伪”及人性由此而出的“心”。  相似文献   

9.
《邯郸师专学报》2013,(4):84-84
10月29日晚,我校继续举办《荀子》读书研讨班活动。活动由学报编辑部主任、苟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康香阁编审主持,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梁涛教授辅导研读《荀子·性恶》篇,教务处、科研处、学报编辑部、中文系、历史系、法政系等系部的研讨班学员参加了本次读书研讨活动。梁涛教授针对学员在研读《苟子·性恶》篇中对字词含义和人性论义理的不同理解进行了点评,  相似文献   

10.
孟子和荀子主张的人性论,前者是性善,后者是性恶,但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研究人性善恶属性的基础上,都努力探索如何使人成为善人.孟子是从性善出发,探索如何使人“存心养性“,从而保存其固有的善性,而荀子则是从性恶出发,探索如何使人改恶从善,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人性论一直是先秦儒家哲学关注的基本论题。不过,在儒家内部却有很大分歧,即孟子的性善论与苟子的性恶论的针锋相对。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对立,因为孟、苟的落脚点都是人的社群性存在,他们倡导的“主体性”原则都是一种作为类的主体性,而没有为个体的真实存在留下空间。因而,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思想质料是相同的。分别乃在于二者的出发点与进路不同,即孟子言性善,强调要恢复、扩充人的本然性的社会道德内质;荀子言性恶,强调自然欲望人向社会道德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认识自我的开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人性学说层出不穷。孟子的“性善”论一直被奉为儒家人性论的正统思想。荀子对“性善”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历史上对荀子“性恶”论的评价,向来是毁誉参半,争议很大。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反思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科学的态度分析、把握荀子的“性恶”论。  相似文献   

13.
学界一般从《性恶》篇出发,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此处“性”往往指情欲,按照情欲“顺是”而为会导致乱,而化性起伪的关键在于“心”。这一思路即“以心治性”,“心”可以治理“欲”带来的恶,因此“心”是善的来源。在《正名》篇中,荀子对“心”与“欲”的阐述却似乎导向“心恶”的解释,即“心”才是导向乱和恶的根源。在《性恶》和《正名》中,荀子对“欲”和“心”似有相互矛盾的解读,“恶”有两种不同的来源,这为理解荀子的人性论造成了困难。基于对《正名》和《性恶》中荀子论“心”“欲”和“性”的分析可知,“心”只是“欲”的关卡,“恶”的来源仍归于“欲”,“心”可能消极不作为而放纵了欲望,因此对恶负有道德责任,但亦能积极作为以心伪去化性而导向善。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的荀学研究承接清儒,有比较强的包容性与客观性。他以荀学为儒学重要的一支,没有把它作为异端,并且注意到荀子与孔孟的一致性,但牟宗三和徐复观对荀学的评价却比较低。唐君毅对荀子的人性论有独特的看法:性恶论不是性本恶论;天生之性本来不恶,只是在理想之善的反照下不够善而显得恶。这种看法应该不是《性恶》的看法。历来对荀子人性论的种种说法都立足于《性恶》,但是,它事实上是荀子后学所作。荀子本人持"性朴论",而不持"性恶论"。  相似文献   

15.
《荀子·性恶》篇运用了三种逻辑论证性恶,但是这三种逻辑都是可以商榷的。“顺是为恶”认为任由人性发展会导致恶,因此人性为恶。但是“生而有好利”等不必然导致恶;而且“果”为恶不能必然地推出“因”为恶。“伪反为恶”认为礼仪是伪的、善的;而性与伪悖反,因此人性是恶的。但是礼仪“反于性而悖于情”,不能就此断定人性为恶的,因为人性有恶性,善性,以及“非善非恶之性”。况且礼仪与性不一定悖反,因为礼仪也可渊源于仁义礼智之善性端。“相较为恶”认为与善的礼仪比较,人性是恶的。但是“非正理平治”不一定就是恶,因为也可能是“非正理平治非偏险悖乱”的中性或朴性。而且圣王使用礼仪也可以是由于人性有善端或者朴性。倘若性恶论的理论依据不成立,性朴论似乎更具有合理性,也更适合阐释荀子人性论。  相似文献   

16.
先秦人性论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孟子主张的性善和荀子主张的性恶。从表面上看,二者确实水火不容,《荀子·性恶》篇中就记载了荀子对孟子性善的强烈批判。然而,我们认为荀子对孟子的性善可能是有误解的,这种误解从二者起初探讨人性的不同语境中得以缓和。同时,在人性目标的实现上,孟子强调存心养性,在修养方法上重视"思";而荀子强调化性起伪,在修养方法上重视"学"。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其二者最终的人性目标都是"成圣",这种结果可看作是二者误解的一种消融。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与苟子分别从“人的特有恒常性”和“人与动物共有的恒常性”上来谈论人性,并将其分别归结于心理的先验和现实的历史。可见,性善与性恶是在两个不同层次上所讲的人性论观点。并且,他们的观点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主张一切人都具有相同的人性,人性都是建立在圣凡平等的基础之上,恶都是“心”任“生理之欲”横行所致,道德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准等等。由此可以断定,他们所主张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并非对立。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韩非是性恶论者,说他把苟子的性恶论发展到了极端,“毁坏一切伦理价值”(郭沫若语,见《十批判书》)。笔者以为韩非非性恶论者,而是持“自为”人性论,而且追求新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