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承载着培养学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任务。阐述了“思政”二字的内涵和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三个典型问题。以问题为牵引,明确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三点”原则。按照“迎一程、引进门、领上桌”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开展了水声工程专业本科四年一贯式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学员强军责任感、专业归属感、学习体验感得到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军队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文章遵循学员认知规律,归纳总结了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五个方向",即家国情怀、从军理想、热点看法、专业精神和岗位意识,对应提出了挖掘各方向思政元素的意见建议;紧贴专业特色,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基础,设计提出了将"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3.
文史课程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在军队院校,是培养军校学员品格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加强理工科军校文史课程人文教育效果的途径主要有: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加强课堂针对教学的高效性,建构文史选修课课程体系、实现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员的人文素质与能力、确保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竞赛和校外教学活动、确保环境育人的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4.
文史课程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在军队院校,是培养军校学员品格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加强理工科军校文史课程人文教育效果的途径主要有: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加强课堂针对教学的高效性,建构文史选修课课程体系、实现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员的人文素质与能力、确保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竞赛和校外教学活动、确保环境育人的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5.
军事英语教学是军队院校培养精通军事、擅长指挥、懂得外语的复合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军事英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尝试提出基于课程思政的"一体两翼式"教学模式,将英语语言知识、军事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实际教学中实现了四个提升,即提升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作为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学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学员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员的教学研究热情.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和加快军校专业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我院某工程类本科专业“反导预警雷达探测技术”课程为例,分析了专业特点和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具体应对措施。针对学员思想特点,明确了课程思政重点切入方向,并讨论了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教学实施结果表明,课程思政效果提升明显。研究结果对军队院校专业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军队院校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公共基础课中唯一一门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军校学员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以“三脑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本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生物制药工艺课程建设的现状,课程内容,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思路,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步骤,深挖相关思政元素,找到合理的融入方式和契合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学习,从课内、课外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水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9.
军队院校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的具体措施,主要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体设计、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以具体章节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并总结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高校应以新工科建设为依托,在机械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价值引领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机械类课程思政教育的策略是:在文化自信、政治认同、法制意识、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层面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注重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入,让思政元素进教材、进教学大纲、进教学设计、进课堂、进课程考核;确立以学生评价为中心、多元协同的评价机制,构建课程的三要素交互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创新协同育人新途径,坚持学校学科特色与教学科研能力之间相互转化,坚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持续创新,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实施中,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在评价的原则上,要坚持为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值”、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值”、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值”,注重发展的过程性和综合性;在评价的理路上,要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为圆心,渐次延展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评价、以课程为单位的课程思政评...  相似文献   

12.
吴竞子  袁福 《大学教育》2022,(12):161-163+198
文章基于军事院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对军校音乐教育的思政课堂改革从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音乐教育思政课堂改革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军事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旨在提高军事院校学员的思政素质和思政工作技能,发挥好与思政理论课程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军事专业来说,实现课程思政难度较大。军事地形学作为军队院校的基础课程,需要顺应课程思政的理念。文章以军事地形学中的现地判定方位教学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在现地判定方位教学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并对现地判定方位课程思政进行了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重要论述的讲话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高电压技术为例,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高电压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中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改革滞缓、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中,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刘静 《高教论坛》2022,(6):42-44
军队院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是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迫切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破除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的现实需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承担责任使命的一致性、教员品德要求的一致性是其融合发展的前提。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建立协同育人的教学机制;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和责任落实制度。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能弘扬爱党、爱国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实践创新精神等主流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在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中探索与运用课程思政的意义,从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引入优质的思政教学材料、加强分析汽车维修问题、设计专业实践项目活动、重视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五个方面论述运用课程思政的措施,以供相关教育人士参考,从而推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军队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与挑战性,分析了时代背景下专业课程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及开展思政设计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探讨了涵盖价值塑造、心理强健、能力培养和知识交互的“四位一体”专业课程思政设计目标,最终提出了“立”“引”“挖”“扩”四种思政设计的具体方法与要求。期望基于时代特征与学员特点,技术性调整课程教学设计,寻求多学科融合交叉思政点,在国际国内形势变革中把正价值导向,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高效发挥。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发挥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营造出各类课程既同向同行又同心协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沟通与礼仪作为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要切实发挥育人功能,需要将思政理念作为课程开展的灵魂贯穿育人始终,通过思政教育协同内化学习动力,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计理念,强化课程思政目标导向性;凝练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形态,完善融入路径;采用结果导向,创新课程评价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政课程"走向了"课程思政"。本文在此背景下,设计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四条路径,从外部和内部逐渐形成课程思政化。在此基础上,运用360度评价法研究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专业课程思政化评价体系,包括师德师风、备课思政化、授课思政化和课外思政化的评价指标及评价要点。最后,为推进课程思政化改革,提出四点建议:高位推动课程思政化评价;师德师风评价纳入人事任免、奖励和职称评定;实行课程思政化动态跟踪评价;邀请专业课程思政化相关专家开设讲座。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理念已在高中和高等教育中逐渐展开,而在初中生物学实验中同样蕴含着生命观、爱国主义、科学价值观、生态与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等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8个实验为例,前瞻性地探索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初中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途径。重点阐释“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并从注重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实验参与度、课内课外实验相结合、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机制等角度提出提高初中生物学实验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