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思政育人”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政育人”发展对策:顺应时代发展,筑牢“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构建育人机制,搭建“互联网+思政育人”平台;培养专业队伍,实现“互联网+思政育人”目标;创建精品课程,塑造“互联网+思政育人”品牌;营造校园文化,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空间。  相似文献   

2.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学生社团,是高职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在高职院校实现实践育人任务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模式、学生社团实践育人发展的制约因素等的研究,进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为构建现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社团实践育人机制、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骆莎 《成才之路》2024,(1):33-36
把“四史”教育深度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深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明确“四史”教育融入的目标;构建“四史”教育浸润机制,丰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筑育人新场域,共建多维立体思政实践育人环境;打造“联动”师资队伍,构建高职大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四史”教育搭建网络平台;打造“特色”品牌实践课,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4.
沈雁君 《科教导刊》2021,(1):89-90,116
本文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陈述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几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分析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强化实践育人的积极意义,探讨提高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蓝庆华 《广西教育》2014,(31):97-98
分析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现状和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强化实践育人的积极意义,探讨提高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育人实践的现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主题工作坊的形式提升高职院校育人实践效果的整体构想。在阐述工作坊设立的实践意义的同时,对主题工作坊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开展方式进行探讨,并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坊的典型案例来剖析主题工作坊实践育人的工作过程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而红色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育的有效渠道。广西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但是存在发展理念偏差、长效性不足,专业融合度低、参与范围不广,融入深度不够、实践合力尚未形成,创新度不够、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创新等问题。基于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议从确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提升与专业学科契合度、创优实践育人实施方法、打造多层级的实践育人平台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是在当代中国教育变革中凸现出来的文化景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高职院校超常规的发展以及生源素质和生源质量的下降,迫使我们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观念进行再思考。通过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理论全方位的学习,以期能够加深人们对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导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发挥实践育人对劳动教育的适应性和引领性,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而言,实践育人发挥着完善、发展、成长与生活的应然导向。其中,完善导向即丰富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导向即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成长导向即促进学生在自我实现方面的成长;生活导向即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回归生活视域。然而,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实践育人导向的缺失造成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定位模糊,劳动教育的实施力度不足;偏重劳动教育结果,淡化过程性体验的功利性导向严重;学校劳动教育文化建设薄弱,文化育人缺失;缺少实践理性的指导,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推动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导向的复归,需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科渗透;推动学校文化机制建设,营造回归实践的劳动教育氛围;把握实践育人的应然导向,注重劳动教育的体验性和过程性;坚持实践理性的引领,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深度。  相似文献   

11.
苏文昱 《广西教育》2020,(47):113-114
本文分析"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会计专业育人机制建构要素,阐述"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会计专业育人机制建构的必要性,提出构建高职贫困生帮扶机制、改善高职院校育人环境、明确互联网思政教育的育人地位、引导学生建设自我管理与教育机制等构建策略,从而创设"三全育人"的优质教育环境,为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育人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从应然角度来说应当吻合,但是在实然的层面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就是实践育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没有意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实践育人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的最佳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还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有助于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通过对实践育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深入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高职院校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已成为当代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具有的技能专长,成为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迈进的重要力量。基于此,主要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技能培养等方面剖析了志愿服务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同时从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建设出发,提出在高职院校发展志愿服务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院校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已成为当代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具有的技能专长,成为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迈进的重要力量。基于此,主要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技能培养等方面剖析了志愿服务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同时从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建设出发,提出在高职院校发展志愿服务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三全育人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与宽宏的实践格局,其育人主体多元化、载体丰富化、机制体系化的特征与立德树人目标紧密关联."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政的育人趋势及优势凸显.基于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核,高职院校需从顶层设计、运行机制和发展载体等方面入手构建网络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育人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强化高职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实践环节,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实行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发展情况,结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对高职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建设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的建立,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更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只有把育人这个中心工作做好,才能把高职院校的品牌做大做强。在建立育人体系的同时,更要强化育人意识,完善育人保障,从而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育人体系,应当涵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服务育人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18.
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既是一个崭新课题,也是今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及育人的必然趋势。深化且显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红色元素,一是能够凸显高职院校育人的政治价值,二是能够提升高职院校育人的内涵,三是能够强化高职院校育人的使命担当,极具价值意蕴。对此,基于红色资源素材和不同大类课程的教学特性,从构建课程思政空间架构、开设“四史”思政课程、推进红色网络教育教学以及加强红色教育社会实践这几方面入手,深入探讨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起点,“大思政”教育观从全局角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做好实践育人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有效保障和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高职院校应该树立实践育人“大视野”、培育实践育人“大师资”、建设实践育人“大体系”、搭建实践育人“大平台”,多措并举、多维发力,切实提升育人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三全育人”工作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主张,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实践创新。高职院校在实施“三全育人”过程中面临着全员育人的育人主体多、协同性不强,全过程育人的过程长、头绪多、契合度不高,全方位育人的协调性不够、资源难融合等现实困境。对此,应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有效实施路径,立足全员育人,凝聚全员育人合力;立足全过程育人,健全全程育人体系;立足全方位育人,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助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