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  相似文献   

2.
一般说来,叙事文本的叙事特征集中体现在叙述框架结构、叙述交流层面、叙述声音、叙述聚焦、叙述时间安排等方面,涉及到人物结构模式与人物描绘方面。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作为都市爱情网络小说经典之作,通过对话体话语模式与自白式的剖析纠缠不休,隐藏在第一人称人物叙述者之后偶然一见的窥视者以及五组交织、重复的情爱纠葛,体现出独特的叙述交流特征、叙述角度特征和人物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运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抒情,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我"就是普希金自己。实际上,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这个"我"并非真实作者,而是隐含作者,或者称之为"第二自我","我"作为叙述者成为作品中的一个独特角色。"我"的叙述话语分为叙述性话语和非叙述性话语,产生了独特的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4.
叙述视角是设立小说叙事空白的主要方式,其选择意味着话语范围的限制。内视角通过人物的意识叙述事件,有选择性地呈现人物意识范围内突显的信息,省略或隐含其他信息。外视角通过叙述者的意识展示场景、人物的言行等叙述故事,将人物的心理、事情的缘由设置为空白。零视角通过选取部分情节或场景以部分表征整体的方式叙述故事。不管采取哪种视角,小说叙事都是转喻式的,通过叙述视角的过滤、选择的细节可以充当认知参照点为故事整体的构建提供心理通道。  相似文献   

5.
叙述情境是叙事作品的构架精髓,也是作者展示高超叙事手段的舞台。优秀的小说家善于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成就其叙事作品。戴维.洛奇在《小世界》中综合运用了"讲述"和"展示"、叙述者与人物、内部聚焦和外部聚焦等手法成功地完成了一部"学者罗曼司"。  相似文献   

6.
叙事作品的伦理是个体视域下,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构建具体道德观和伦理意识,以及读者与文本、作者、人物进行对话的一种伦理价值. 当代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别让我走》承载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故事情节的选择、故事人物和隐含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伦理道德的流露,则是读者进行伦理判断的依据.围绕小说中"攫取克隆人身体器官"这一核心事件,本文通过援引修辞叙事学理论,针对黑尔舍姆学校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着重分析人物叙述者、隐含读者和隐含作者各自做出的伦理判断,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叙事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叙事者对视角的控制是一种叙事技巧的运用。巧妙的视角控制会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格,带给读者非凡的艺术体验。20世纪初以来,出现了有关视角的各种分类,但这些分类方法都存在局限性。本文在热奈特对叙事视角的三种分类基础上对“叙述者”与“感知者”加以区分,并尝试运用此分类方法分析布宁的短篇小说《轻轻的呼吸》,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视角的选择和转换来引导读者对主人公发生认知变化,进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衔接是建立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存在表层/显性的衔接方式和深层/隐性的衔接方式。文章基于当代隐喻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作为显性和隐性的衔接手段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性的生成与建立。  相似文献   

9.
叙事性诗歌是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的一类诗歌,它既有故事情节的叙述,同时又少不了抒情,二者往往是紧密结合的,可以说是一种介于纯叙事和纯抒情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宋代的叙事性诗歌具体描述人民悲惨命运,揭露官吏的丑恶嘴脸,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阶级,体现了此类诗歌的深刻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依据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文体学理论探讨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旅馆》(Hotel)选段《讹诈》中隐含作者的隐性建构及原因,提出叙事策略的"客观化"与"前景化"凸现了隐含作者的态度,是作者的匠心选择与写作技巧高明之处,也是《讹诈》能成为世界经典名作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朗读者》通过叙述一段发生在德国二战后愁肠百结、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对爱情、尊严、道德、赎罪等多层次的主题进行了探索追问。本文试结合作品的多层主题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该文本的叙事艺术,通过对作品中的叙述者及叙事结构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剖析《朗读者》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叙述探究,是众多经历了"叙述转向"的学科领域,开始采用的研究模式。该模式将经验作为经历和讲述的故事来理解,能够成功地捕捉到个人和社会维度中,那些以一般的事实和数据无法定量的东西,因此对当今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体育学科领域,此质的研究模式,还鲜见于文献。本文以小说叙述原理为原型,结合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从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叙述话语的结构、叙述话语的生成、述本的情节逻辑与可能性事件四个角度,申说体育学科的叙述探究。  相似文献   

13.
评论干预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叙述者利用评论的方式去干预叙事作品,并且体现叙述者和隐指作者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的手段。文章从评论干预的类型和功能两个方面来分析池莉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有限全知视角的特征之一是叙述者自限眼光聚焦于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导致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分离,又因二者分属于文本时间中的叙述者和故事时间中的人物而造成两种时间关系并置交错。这种从时序、时距、频率等形态中体现出来的时间的拼贴并置成为有限全知视角的又一重要特征,对文本的叙述和阅读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想通过对《围城》的分析来略加说明。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小说《可爱的骨头》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说叙述者"我"是一位刚刚去世的小女孩,我的灵魂飘浮空中,在天堂与人世的"中转站",仰望天堂美丽风景,俯瞰人世悲欢离合,讲述一个悲惨却又温馨感人的故事。作者通过叙事时间的倒错,"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对立交叉的第一人称双重叙事和多重身份的"我"的独特叙述视角等巧妙等叙事技巧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李玲  郭聪 《职大学报》2013,(6):40-42
冰心散文《六一姊》采用当下的"我"及儿时的"我"两种外视角,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童年女伴六一姊的故事。在细腻、温情的笔触下,叙述者、隐含作者塑造了温柔贤良的传统女性的美好形象,饱含对封建礼教残害之下的女性生存之思。通过此类女性人格的构建,隐含作者以爱与赞美的方式守护了她们的本真存在,用人性美与人道温情捍卫了女性主体性,并以这种温情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现代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7.
捷夫的绝大多数诗歌都是叙事诗歌.这些叙事诗歌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并经常在同一首诗歌中巧妙地进行转换.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叙事学著名代表人物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种:无焦点或零焦点、内在式焦点、外在式焦点.捷夫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本文结合热奈特的理论分析捷夫叙事性诗歌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8.
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氛围来自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的内隐文化,与显性课程相比,具有不进入传统的教学计划、主导者不确定、通过心理暗示作用于学生、需要学生“用心”面对、习得过程愉悦、易接受、模式多样、效果间接和持久八个鲜明的特点。隐性课程至少包括学校领导集团的品位、教师队伍的素养、学校管理人员的素养、学校的自然环境、学校的“观念”环境、校风校貌六大要素。隐性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往往通过隐性课程来存储和散发。  相似文献   

19.
由汉迄唐,史传、骚体、说体、俗赋、讲唱体、散文、民歌、佛经文体、传奇等文体所包含的叙事要素逐步向诗歌渗透。这种渗透经过诗人长期的文本写作实践活动,最终推动了汉唐诗歌叙事艺术的演变,并由此促进了唐宋文艺的转型。秦汉时期,受史传、俗赋、说体和讲唱文学等文体要素的影响,汉乐府萌生了说唱体、代言体的歌诗,诗歌的叙事艺术初具规模,并逐渐形成了影响后世诗歌叙事艺术的“原型模式”。魏晋六朝时期,受佛教文体、民间歌诗的影响,诗歌叙事艺术初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形态。至唐,受散文、唐戏弄、传奇、变文等文学类型的影响,唐诗叙事艺术呈现出多元合一的艺术特征。汉唐诗歌对多种文体叙事要素的吸收,促进了古典诗歌由口传体“音乐文学”向舞台化“演艺文学”的演变,推动了古典文艺由唐至宋的转型。“兼通”文体学的提出是基于古典文学泛文体的艺术发展史实,其目标是通过研究某一文体与其他诸种文体要素的互动过程,将平面的、单一的文体学研究发展为多元的、融通的文体发展学研究,揭示文本历时演变过程中的文体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莫言《生死疲劳》通过蓝千岁、蓝解放、“莫言”三个叙述者的第一人称讲述填补宏大叙事中语焉不详的普通个体生存状态等历史空隙,重构有别于主流正史的“个性化历史”。蓝千岁和蓝解放的“交谈性叙述”讲述蓝脸的单干故事,蕴含荒诞历史对个体自由的剥夺;蓝千岁“叙述自我”裂变成几个“经验自我”追忆西门闹六道轮回的悲剧命运,蕴含荒诞历史对个体生命的摧残;“莫言”作为叙述者,其“介绍性叙述”质疑历史的无情和人性的扭曲。三个叙述者的讲述凸显“个性化历史”中的人性因素,藉历史的荒诞造成普通个体的悲剧来反思荒诞历史进程中扭曲的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